戎旭
这是一件往事:彭德怀到南方视察工作,临走时,发现有人往他乘坐的汽车后备箱里装酒。陪同的干部解释道:“这些东西不值几个钱,就是一点心意。”还说请首长品尝,下不为例。彭德怀立即严肃起来:“你别跟我说什么下不为例,别小看这几瓶酒,很多事情都是从第一次开了口子,以后就收不住了。”说完,彭德怀让人把酒全部卸下来,一瓶也没留。彭总慎独慎微之举,让人感怀。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领导干部无论是修身养德,还是任职履责,注意慎獨、注重慎微、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看一个人的品德情操,不是他在众人面前做得怎样,而是他在独处时的所作所为。两千多年前,子思在《中庸》里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便是这个道理。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日之领导干部?
管理学上讲,“魔鬼藏在细节里”,细枝末节上的大意,往往就是败事之端。如果党员干部不能慎独慎微,就会失去对原则的坚守、对清廉的恪守、对底线的防守,那么出事就是早晚的事。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对于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慎微,不做任何坏事”。
《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微”,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独到见解:“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其意,要求人们讲修养时不仅要讲大节,也要注意小节,决不给自己留一丝一毫的死角;也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不因“小腐败”而违规逾矩,不因“小问题”而姑息迁就,不因“小意思”而欣然笑纳,才能在慎微中积下尺寸之功,锻造金刚不坏之身。物质诱惑再强烈,只要心有定力就不会妥协;监督可能有缺位,只要心中有戒就不会出轨。郑培民办事公正,“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理由,不给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陈玉晋不怕考验,“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寸方规”……他们皆是慎独慎微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从拒腐防变的角度讲,“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才最见党性修养、个人修为,在这之中“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才是对党性更大的考验。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