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摘要: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前的学习准备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结合学生认知、理解基础、知识的重难点、衔接方式等。
关键词:认知;理解;有效;得法
这个话题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中学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因为预习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事先有了了解和认识,学习的求知欲就会被冲淡,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就会被减弱,对数学知识也就会产生了乏味的体验。而有的老师则认为预习很有必要,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教材语句的表词达意上不理解,教师讲解定义、性质、判定专业术语理解模糊。提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对提高数学教学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初中数学课堂前需要预习吗?凭借数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因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就此本人有以下几点观点。
第一、结合学生特点,作为新源农牧区学校生源的基础在农牧区。学生均以少数民族为主,汉语班、双语班少数民族是班级人数主流,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均以汉语表达交流,但回家后都已本民族母语交流。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数学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耐心图文并茂的去解释说明。做到把空间图形与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准确结合,就需要学生对数学定义、性质、判定有一个正确认读到准确理解。而这对汉语言表达理解困难学生课前的预习就较为重要,便于疏通语句理解句意,认识图形提高课堂效益。
第二,教材中一些浅显易懂、一目了然、不需要探讨的内容,我们认为是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的。因为预习不仅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先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会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创新性内容。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预习圆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画圆。因为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学生只需对照书中的插图,通过自己完全可以弄清楚。课前我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在家中画圆,有的学生用圆形物体比着画,有的学生用两只铅笔和细绳画,还有的用圆规画……第二天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兴趣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大有提高,并且学生对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各自的画法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学生们都想说说自己的收获,都想展示自己的画法,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这样大大的节省了课堂时间,从而更好得探究“同圆”和“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在学习计算器的知识时,也可前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因为计算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甚至有许多学生已经能够简单的使用,只不过不知道某个键叫什么名称,起什么作用,这时学生只需要对照计算器自学教材内容。我相信这一节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教材中安排的統计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可安排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数据和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奠定基础。
第三,教材中一些需要推理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能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教师大多数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如果提前预习了。其结果是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
第四,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预习。教材中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教师不能盲目的安排学生预习(今天看第几页到第几页,明天提问。)这样学生无目的性难度增加,兴趣也不会有多高。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指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预习后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拟定预习提纲,否则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以及如何预习。为此,我将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总结为读书——思考——练习。这些步骤中思考是关键的,比如我在让学生预习“圆的认识”时首先给学生指定是第几页、第几自然段,然后提出以下预习要求:一,弄清楚圆各部分的名称;二,会用三种以上的方法画圆;三,你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或者你还想知道什么;四,试着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和综合练习第一题把把理解之处用记号进行标注。只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有目的的预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的安排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