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
【摘 要】提到文化现代化,是“相对于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而言,指文化自身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而进行的自我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1]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极其重要,并且还要一以贯之,不可轻易改旗易帜。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落实文化建设,这是由中国的客观条件——复杂历史与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辨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上的作用,这一点有必要让我们深思、讨论并整理成章。
【Abstract】When it come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ultural, it is "relative to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self-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tself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t is the problem tha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hould fa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1] In China, to establish a correct guiding ideolog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modernization, make it runs through it all over, and can not easily change it. We choose marx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to implem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China, complex history and social realit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think deeply, discuss and sort out the role of Marxism and the thought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n gui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重要性
【Keywords】 modernization of the cultural; Marxism;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necessity;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G122; 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114-02
1 文化现代化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第一个考量的方面,要着眼于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地基”,我们清醒地明白中国文化现代化是根植于社会主义这一大背景的,在此根本基础上方可生根发芽。当然,它也被其他因素左右,诸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策、发展现状,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个考量的方面,自然要立足于如今我国的实际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要通过不懈努力打造我们自己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关于文化、经济和政治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彼此促进的关系众所周知,因而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建设中,思想现代化、观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承认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至关因素。中国经济、政治的现代化又被独辟蹊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影响着、制约着。综上,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现代化都是遵照马克思主义而发展的,那么文化现代化也高举马克思主义就毋庸置疑了。
第三个考量的方面,文化现代化建设目标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具有相通性,因此文化建设自然而然要向马克思主义靠拢。撇開社会实际的经济、政治生活对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文化自身的各种因素更应该考虑,比如文化思维方式。纵观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史,不难总结出每一个优秀国家的优秀文化都是在科学的思维模式的支撑中壮大的[3]。建立先进、文明、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以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作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优秀的理论品质是其成为不二之选,可以让中国委以重任。这个优秀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能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巨航向着正确的方向激流勇进,树立起能保障全国人民根本利益、能适应现代化经济要求、能满足现代化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风帆。
第四个考量的方面,从我国当前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审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文化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是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好坏,这一作用当然不是消极地,是要看它的积极性与促进性这些好的作用,即审视它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建设是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纵观我国近代社会成长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苦难史、抗争史、奋斗史。在救国救民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各种关于中国何去何从的文化理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实践着、较量着。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的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所起的作用之大是前人选择的指导思想所不可比拟的。中国亿万同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艰苦卓绝地奋斗,才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在中国走得顺遂无阻。建国以来,在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经济建设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根据中国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思想指导着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迅速成长令国内、国际人士聚焦感叹。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马克思主义功不可没,功记在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转变上,也记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加快上,还记在当今世界格局的重塑上。可以掷地有声地说,无马克思主义,无中国的社会主义,无中国的文化现代化。endprint
2 文化现代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重要性
2.1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文化的万丈高楼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经历了传统文化夯实地基、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添砖加瓦,这两个漫长而庞大的历史过程才矗立而成的。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外来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广泛汲取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杨枝甘露,使得自己这种外来思想文化形态在中国生根发芽、茁长成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元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为我所用,如果背离了这一传统文化而去发展新的文化,势必很难让新文化在中国扎稳脚跟,也就不要提与中国融合成就点什么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了。恰好相反的是,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收、采用、相结合并通过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从而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
2.2 中国近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概之以实践的深度决定了认識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现实与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于浩繁的思想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社会历史条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社会历史条件[5]。具体表现之一,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中国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又与本国实际结合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体表现之二,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定不动摇,但它又不专横独断为一家必用,它的先进性与科学性要求接纳它的中国还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多元化共同繁荣进步,前提以它为指导保持本质即可。
2.3 中国文化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航向标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有着非凡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发展方向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它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不二之选。回顾历史,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体系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结晶。作为指导中国的伟大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卫家园、建家园的指明灯。立足当代,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视域下,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挑战、共勉已成为大流,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如何永葆生机,怎样增强生命力的历史课题已经在提问中国,答案是在多元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在多元中塑造中国文化,在多元中吸收优秀因子,在多元中明辨消极分子。
综上,中国文化现代化征程中,必须正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积极作用,保持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来金.论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J].社会主义论坛,2001(6):17-20.
【2】孟耕合.对文化认知、传承和构建的自觉[J].天府新论,2014(4):118-123.
【3】王振国,顾水洋.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14(1):12.
【4】王欢.中华优秀文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0):24-25.
【5】马和平.论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当代阐释与践行[N].蚌埠学院报,2015-
1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