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重构

2017-09-23 15:19孙英月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摘 要 论文从“云舟”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云舟”较高校实体图书馆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对实体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云舟”完善高校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构想。

关键词 “云舟” 高校图书馆 知识空间服务

分类号 G258.6

Re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pace Servic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Cloud Boat”

Sun Yingyue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ud Boa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Cloud Boat” compared with the physical university libr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pace service of the physical library.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he ideas of perfecting the knowledge space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the "Cloud Boat".

Keywords The “Cloud Boat”. University library. Knowledge space service.

1“云舟”簡介

1.1什么是“云舟”

“云舟”又名“超星学习通”、“学习通”,是国内第一款基于神经系统原理打造的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它利用超星20余年积累的海量图书、期刊、报纸、视频、原创等资源,集知识管理、课程学习、专题创作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云舟”客户端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同时支持全终端数据即时同步,更有PC端便捷的专题建设工具。“云舟”以网络知识空间系统建设为基础,同时建设知识空间专题组织和管理系统,是基于社交的服务系统,读者在统一空间系统里不仅可以便捷、高效地对图书馆拥有的资源进行组织、筛选、阅读、学习、保存,还可以通过专题领域和学习圈子进行资源转发、分享、评论等,为高校读者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空间。

1.2“云舟”系统总体业务架构

“云舟”系统以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底层基础,通过先进的数据仓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全面揭示各种学术文献的应用、管理,并深入挖掘大量数据资源背后的信息,据此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从系统的角度看,“云舟”系统包括三层逻辑结构:存储层、业务层、应用层(见图1)。存储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数字资源的内容及相关元数据进行储存和修改。业务层负责对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进行操作,具体包括内容管理和系统管理(用户安全、权限、历史日志和工作流等)。应用层主要负责向用户提供基于 Web 的操作界面,包括数字资源提交,对整个系统数字资源的浏览、检索、数字资源获取服务。“云舟”系统有效地弥补了一般移动图书馆在系统构建、服务构建和信息资源构建三个方面的不足[1]。

1.3云舟特点

1.3.1全终端的学术交流平台

“云舟”支持PC端及移动端等多终端交流方式,形成学习者与他人协作和交流的互动关系,更有与一流学者、专题作者、不同读者直接交流的机会。在知识空间服务系统中,读者可以查看好友的书房、好友共享的笔记等,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发消息等方式及时沟通思想,实现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1.3.2全新的信息组织形式

“云舟”打破了传统书报刊的信息组织形式,以全新的方式将资源进行组织,按照读者需求进行更新,服务方式更富趣味性。图片、音视频加入到专题中,轻松实现资源的结构化、富媒体化。“云舟”以专题形式将图书馆内外资源进行再生重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图书馆资源管理与文献建设,打造符合读者个性需求的资源域。

1.3.3移动的多功能服务

“云舟”紧跟当前移动互联潮流,通过客户端就可以实现PC端的功能,可以随时订阅专题、查看专题、管理书房、记录笔记,学习沟通更加方便。“云舟”基于“互联网+ ”的知识服务理念,为每位读者提供一个虚拟空间,读者可以自由快捷地按自己的需求筛选、汇集资料,构建自己的学术档案,记录自己以及与同行交流的阅读感受、创新思想并永久保存。

1.3.4基于资源的社交

“云舟”既不是单纯的资源平台,也不是简单的社交平台,而是基于资源的社交,读者可以基于大量专题进行评论、讨论,通过对同一话题的探讨寻找志同道合的好友,还可以将优质专题通过多种途径转发,实现知识的不断流转。

2“云舟”较高校实体图书馆所具有的优势

2.1鼓励创作

“云舟”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舞台,高校读者只要有才华或者一技之长者都可以在这里展示,得到肯定。因此很多原创作品在此平台上荟萃。“云舟”小组中有“原创作品专区”,目前小组成员已突破50万。每个高校读者既可以成为作者,也可以成为编辑,可以自由采集、整理、编辑手中的学术资源,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得出自己的理论总结。表现出色者甚至可以在这里找到就业机会或者成为“云舟”平台的工作者、合作者。

“云舟”的专题创作板块可以让所有爱好创作,有创作欲望的高校读者通过它来创建自己的专题。专题分为六个等级,等级高低由其收藏量决定。超星以现金形式奖励专题的作者,以资鼓励。奖励分为四个层级,奖金从100元至100000元不等。截至2016年12月25日21点,“云舟”专题数共82901个,达到各星级的数量分别如下表(表1)所示。另外,平台对作者的作品还设有打赏功能。相对于高校实体图书馆,其激励机制更具公平性、透明性和广泛性。“云舟”还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专题大赛形式,征集专题,鼓励用户创建优质专题,使每个读者都有机会参与创作。endprint

2.2聆听反馈

高校实体图书馆很难找到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的读者聚合在一起,所以实体图书馆的每一个改变,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征集到相关读者的有效意见和建议,读者虽然身处图书馆中,却只是利用其资源,除此之外对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图书馆通常也不会让读者参与到其业务范围之内和资源建设当中,而高校读者因为其特定的年龄段,经常会对图书馆内部工作产生兴趣,萌发参与意识,尤其是那些对图书馆利用较高的读者,而高校图书馆一般不会满足读者这种愿望,这使读者与高校图书馆之间虽然距离很近,却始终有一种疏离感。

而“云舟”却实现了与读者的“零距离”接触。“云舟”系统中一个控件的增加、一个功能的改变、甚至一个板块的更名都常常会征集用户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在“图书”板块中一度增加了“top”键,即“返回顶部”功能,同时对此功能键存在的意义发出了意见征集令。经常阅读的读者会发现这个新增的功能键不但一无可用之处,而且不小心触碰到了还会带来干扰,因此很多读者都投了反对票,不久这个功能键就被撤销。

2.3高度自由

读者在“云舟”内的活动基本上处于自由状态,很少会受到限制,高校实体图书馆因为受物理空间和规章制度所限,或多或少对读者的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约束,比如对借阅期限的规定和超期罚款的规定、对读者在图书馆内的不当行为举止的禁止等。作为实体图书馆,不管是公共馆还是高校馆都是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就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也是保障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需要。

而“云舟”则不存在这些约束,“云舟”中的资源,读者只要收藏就可以永久保存使用,不存在超期问题。读者可以在这里饱览名著,学习知识、欣赏美图、消遣娱乐,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也可以自成一家,著书立说。“云舟”平台给读者、知识和娱乐一个不羁的自由空间。

2.4即时更新

高校实体图书馆受其“实体”性所限,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作出改变,相对于读者需要的瞬息万变,实体图书馆业务与资源建设很难不产生一个相对的滞后性。因为现实世界的改变经常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比如人工借阅改为自助借阅,就会对整个图书馆的人员配制、图书的加工流程和借阅规则产生一个颠覆性的改变,需要做很多前期准备,也会有很多后续影响,所以高校实体图书馆业务、资源等的更新是一个审慎的过程,速度相对缓慢。

“云舟”空间的更新却因其虚拟性,不受物质牵绊,显示出了更多的灵活性与迅捷性,可以紧跟读者需要的步伐,随时为之,推陈出新。因此自“云舟”应用软件产生以来到目前(2016年12月25日)为止,已经经历了85次版本更新,基本上以周更新为固定频率,这是实体图书馆所无法企及的。而且“云舟”的统计数据,例如“阅读排行榜”、“热门专题”排行等每天更新一次,便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统计和读者查看。

3“云舟”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拓展

3.1读者展现空间的拓展

传统高校图书馆对读者而言只是知识储存方和提供方,读者从图书馆吸纳了知识,但图书馆却很少给读者提供才华展现的平台和机会,即使偶尔有之,比如“微书评大赛”、“文献检索大赛”等,却因为时间、空间、还有人力物力所限,只能偶有为之,且受众面狭窄,对广大读者难以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而“云舟”则为高校读者提供了一个知识“吞吐”的平台,读者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將学到的知识在此展现。读者可以在此平台上创作专题,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笔记和书房,还可以在小组里提出话题、组织讨论、表达思想。实现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知识空间,读者不仅可以在空间中获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同时还可以发表阅读感受、创新思想等。“云舟”的专题板块,让高校读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参与到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之中。通过“云舟”知识空间服务系统也培养了高校读者自服务习惯,激发了创新的积极性。

3.2读者互动空间的拓展

高校读者现实生活空间相近,有更多的相似性话题以供交流互动,传统图书馆有资源,但缺少有效的自由交流空间,而“云舟”的虚拟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研究、讨论的公众交流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学习心得,发表个人感想。互动性体现在:可以像微信、QQ一样发消息、发起群聊,还可以发通知、邮件,在专题里点击特定作者或其他订阅者,也可以发送消息;既可以加入已有小组,还可以自建小组,引导话题讨论;专题的所有页面也都支持评论;可以将某个专题转发、推荐给其他人;点击“订阅人数”可以查看作者信息、添加作者为好友、查看喜欢同一专题的读者。

“云舟”对读者的使用行为有科学即时的统计方法。凭借读者的操作行为记录进行算法分析,形成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五瓣花,分别代表笔记、使用、收藏、好友、阅读。读者可以通过比对相关人群(同单位、通讯录等)的小花,形成竞争意识。“消息”中设有“读书排行榜”,分别在“单位”和“好友”两个范围内、以阅读时长为根据,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日排行和总排行,将竞争机制巧妙引入读者的阅读行为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传统实体高校图书馆对读者行为虽然也有相应分析统计,但结果的公布和查看却做不到一目了然,也缺乏即时性。所以实体空间中的读者间很难形成像“云舟”虚拟空间中一样的良性竞争机制。

3.3馆员服务空间的拓展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物理空间制约着馆员服务创新的想象力,服务弱化,无法掌握读者的资源使用行为。当读者从图书馆获取资源后,无法对用户提供进一步服务。馆员没有优越的空间,就像杰出的艺术家没有合适的舞台。而在“云舟”空间中,馆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读者喜好,推送相应资讯和服务,可以利用知识空间服务系统保存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所有相关信息,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利用,并实现与资源的创造性关联,真正实现个性化服务,使每个读者从图书馆得到的服务都是唯一的、相宜的。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域管理模式,促进了图书馆馆员服务价值的提升。endprint

高校图书馆咨询馆员是馆藏资源与用户之间桥梁的搭建者,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与意识:一方面能够快速精准地分析出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应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资讯,以便为用户提供最适当、最有效的帮助。通过“云舟”知识空间服务系统,学科馆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院系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推送服务。“云舟”知识空间服务对于馆员而言,不仅仅是“前台”到“幕后”工作场所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源于新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冲击,所以在新信息形势下,馆员的再发展首先要顺应移动技术发展的潮流,学习网络和移动服务相关知识,具备网络沟通以及网络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2]。

3.4馆藏数字资源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物理空间制约着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流动,数字资源的分布和组织基本上以学科划分,以服务于科研、教学为导向,内容单一,忽略了高校读者的人文需求,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会在购买数据库之余,通过其它途径对其单调性加以有效补充。其中,台湾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作为一个平台,它的各成员馆购买的电子资源可以在联盟范围内共享,成员馆读者可以向任何一个联盟内图书馆借阅电子资源[3]。

“云舟”在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也有较大突破,它将资源以专题形式解构并呈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各类知识进行再加工,以此构成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高校旧有的电子资源划分格局,代之以专题划分,形式多样,使用灵活方便,更符合高校读者的阅读习惯,广受青睐,同时丰富了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的内容。

4基于“云舟”完善高校图书馆知识空间服务的构想

4.1构建“云舟”科研学术圈

图书馆不能局限于传统服务模式,不仅需要在服务手段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更需要从服务理念方面着手,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深入挖掘,以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4]。“云舟”的主体用户为高校师生读者,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2016年11月8日止),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是构建“云舟”科研学术圈的基础。读者,尤其是科研人员,可以在平台中共同探讨同一知识领域的相关话题,进而形成学术共同体。高校作为学术资源的生产者和利用者,可以借此真正地承担起保存、管理和利用这些学术资源的重任。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云舟”构建本单位或者更大范围内的科研学术圈,将图书馆的科研服务提供给更多潜在科研需求者,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服务工作实现价值最大化。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将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永久保存,重要的是可以和科研圈内人员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激发创作欲望,共同研究创作。科研学术圈使作者、读者、编辑、专家、社会精英等人士汇聚在一起,前沿學术思想在此碰撞,使交流探讨更加顺畅。“云舟”域空间的资源会因此真正实现智慧的再生与循环,使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切实深入到读者的教学与科研中,让图书馆真正成为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坚实后盾。

4.2构建“云舟”读书圈

教育部对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新要求中第三十二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云舟”的“小组”功能,建立本单位的阅读推广活动小组,形成本单位的读书圈。在“云舟”的33种类型圈子中就有很多与读书相关的圈子,它们以小组形式将很多读书爱好者组织在一起,共同讨论分享“与读书有关的那些事儿”。例如在“学习通语言大学”这个小组里(目前该小组成员已达997269人,几近百万),一个名为王澳盛的读者于2016年12月11日发起一个话题征集活动:“如果只能选一本书传给下一代你会选哪本,为什么”?截至12月18日一周的时间就收到2300多名读者的反馈,其中这样一些书被提到:《世界童话名著》、《易经》、《黄帝内经》、《小王子》、《平凡的世界》等。类似这样的活动,对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会产生一个“无心插柳”的效果。每个与读书相关的小组里每天都有对英语、日语等语言的学习,还有美文、谚语欣赏等,或原创或摘录。另外还有“读书会”(创建于2015年5月,目前成员已超过180万)、“书友会 读名著”等读书小组,已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云舟”读书圈,圈内的活动对高校的阅读推广工作有着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所在高校读者的状况,建立本单位的读书圈,将有阅读爱好、学习热情的高校读者聚拢在一个圈子里,共同探讨阅读相关话题、互相推荐优秀图书,这种读书圈的建立会对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大有裨益,使阅读推广工作不再只是由图书馆发起,而是由高校读者自发形成,这样既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又会使高校的阅读推广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举。

4.3构建“云舟”生活圈

“云舟”知识服务平台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读者间的接触更频繁也更广泛。“云舟”通过专题、小组、阅读排行榜等形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高校读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圈子”,使志趣相投的读者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资源。到2016年12月27日止,“云舟”小组已达213个,经常会有小组发布一些活动,如“学习通杯校园好声音”、青春大秀场小组中“我和学生会/社团的故事”,还有摄影比赛,诗歌比赛等,更有专为高校读者假期准备的“晒寒假 多精彩”等活动,点缀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相对于微信朋友圈而言,这种“圈子”对高校读者的学习和发展更加有益,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使高校读者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网络生活空间。在“云舟”平台的各类“圈子”中,这样的圈子为数众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加以借鉴,构建属于本单位读者的生活圈,对高校读者的网络生活加以有效引导,借以拉近与读者的关系,使高校读者亲近图书馆,从而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4.4构建“云舟”个性化单位首页

很多高校虽然有自建的特色数字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在目前厂商开发的移动图书馆中很难得到体现,移动图书馆只能下载服务商提供的有限资源,不能根据学校自身特色提供特色资源服务[5]。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云舟”客户端,为单位定制个性化首页,将单位承办的会议、举办的活动收入其中,也可以针对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或基于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立特色库。可以对“云舟”首页的图片、域、推荐、“云舟”专题等内容进行个性化管理,使本单位的“云舟”首页独具特色。利用“云舟”知识空间,打造个性化的入馆教育专题、地方特色专题、校园文化专题、学术沙龙专题、电子教参等专题。根据本单位全部用户的使用情况,如使用量排行、阅读时间排行、发表笔记数量、专题收藏量等有系统地掌握单位读者使用行为。endprint

4.5构建“云舟”第二课堂

教育部于 2016 年 2 月印发《教育部 2016 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6〕6 号),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共享与应用[6]。教育部对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新要求第三十条也重申“图书馆应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根据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新服务”。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众多高校读者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因此大量网络课程应运而生,“慕课”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而“云舟”的“直播”板块与慕课平台有异曲同工之效。高校图书馆可以引导师生读者通过“云舟”平台建立第二课堂,巩固课内知识,丰富课外知识,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高校老师可以将所授课程中的难点以“直播”形式让学生重温,也可以将作业、考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直播”形式加以解答,“直播”内容可以保存回看。如此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强度,也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老师也可以在“云舟”平台上创建专业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以富媒体化形式延续课堂内容,形成“云舟”第二课堂。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正在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日益呈现出服务前移的趋势。通过知识空间服务系统可以实现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享受到图书馆服务。“云舟”数字化知识空间体系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空间的有益补充,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数字化支持,以及学术社交等交流互动体验,从而完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体系,使高校图书馆功能上升到“虚实”结合的立体层次。虚拟空间是现代高校读者更乐于选择的活动空间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虚拟空间有效拓展服务范围,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以满足现代高校读者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坤锋,陈雨.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亲和力感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數字图书馆论坛,2016(10):44.

[2] 施国洪,赵庆.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OL].图书馆杂志,2016(12):9. [2016-08-1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1.1108.G2.20160816.1108.002.html.

[3] 苏丹霞.台湾数字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5):123.

[4] 秦进红,秦向红,董颖,宋武.移动图书馆资源整合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馆,2016(12):103.

[5] 范磬亚.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2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EB/OL].[2016-02-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602/t20160205_229509.html.

孙英月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辽宁大连,116035。

(收稿日期:2016-11-13 编校:方玮)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