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图书馆空间再造虽然已有些图书馆走在了前面,但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仍有许多空间可供挖掘。论文论述了如何运用新理念拓展图书馆新空间,针对图书馆空间再造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创新服务的可行性思考。
关键词 空间再造 共享空间 第三空间 创客空间
分类号 G252
A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Service of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Dong Ying
Abstract Although some libraries have gone in front for the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re is not a mature model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available space for m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new concept to expand the new space of the library,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novative servi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ce reconstruction. Shared space. Third space. Hackerspace.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图书馆服务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凸显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服务更多的人群,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个可探究的方面。目前,已有不少图书馆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IC)扩展为学习共享空间(LC)、研究共享空间(RC),现在又扩展为创客空间,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运动从很多方面重新定义了图书馆[1]。
1 图书馆空间创意化
美国是公共图书馆中最早开设的“创客空间”的。2011年费耶特维尔图书馆建立了的“奇妙实验室”。实验室将用户通过各种活动组织起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在同一空间“头脑风暴”与此同时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之后,因图书馆与“创客空间”的社会价值日趋统一,图书馆成为了“创客空间”的理想平台,图书馆的“创客空间”紧紧围绕“知识、学习、分享、创新”开展各种服务工作,发挥其第三空间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空间,让用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发挥的场所。
此后,“创客空间”逐渐在美国图书馆界兴起,为了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克利夫兰图书馆成立了创新型技术与学习中心且成为了“创客空间”的典型范例。该空间改变了原有图书馆的空间规划,将开放区域变成创客空间并进行了功能规划,其面向发明者、手工制作者、艺术家以及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提供信息技术中心(IT Centre)、新科技基地( New Tech Base )、学习服务台( Learning Services Desk )、智造工作坊( Intelligence Workshop)、创客线下小聚(Maker Meeting)、创想马拉松(Idea Marathon)、青少年创意中心( Young People CreativityCentre)七类服务[2]。创客空间的开放使得克利夫兰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真正融合到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研究中去,成为了知识交互网络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传统上意义上讲,图书馆是读者获得文献与信息的地方,但图书馆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场所,它也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场所,可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社会可创造价值,因为人们可以在此交流、创建新的关系,甚至激发新的灵感,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本。简言之,图书馆空间创意化,不仅能让人们从中获得信息资源,更能感受文化的场所氛围,体验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从而让人们爱上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人民生活中一个必须的场所。
2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机制与策略
列斐伏尔曾表明一种观点是,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不仅被其支持,也生产和被其生产,且当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使用价值时,社会的转变就已预设了空间的拥有与集体管理。参照此理论的阐释,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去中心化、数字图书馆时代虚拟服务空间的单一化等现象与问题的揭示,使得有关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思考与探讨,成为一种可能性,乃至必要性。
2.1 虛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
依据现在科技发展的趋势,图书馆界也提出了“图书馆泛在化”的理念,它最明显的特征即是不受空间的约束,服务无所不在。因此,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手段乃至服务场所在不断拓展。比如:无线上网的自由空间、智能互联的泛在阅览、24小时的自助借阅、智能载体的现场体验、数字媒体的融合平台、大屏触控的信息幕墙等等[3]。图书馆的服务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化的方式,这种服务随时随地,永不间断,在互联网+、云媒体下,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不再有地域之分,资源建设和服务都是可以共享的,用户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享受到了图书馆的数字文献保障服务。
现在的读者来图书馆已经不仅仅为了借书、看书而来,他们可能只是想利用一下图书馆的无线网亦或者做一些智能体验,但这些也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成为吸引用户来利用图书馆的一个理由。
2.2 分众细化,开设个性化的交流空间
作为一种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机构,图书馆可以设置家庭作业区、学前儿童托儿所、不同类别的教育和职业培训课程,打造各类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场所。例如,伦敦的“概念店”,它不仅强化了社会教育这一主要目标、主要职能,还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细化服务模式,利用图书馆这一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教育设施和舒适环境的理想场所为民众提供不同的服务[4]。由此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个性化交流空间,如老年人阅览区、少儿体验区、数字化服务区等。还有近几年渐渐普及并有所延伸的共享空间,它为读者提供场地、网络以及工具,读者聚到一起,并用这些网络、工具为创意设计提供灵感,读者也可以将各种创意工具带到图书馆进行交流、切磋。费城的天普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改变了以往图书馆仅是书本和文献存放地的传统观念,而是设计了更多的用户交流思想的社交空间即用户可以一起交流合作、知识分享的多样化空间。endprint
无论是新馆空间设计或是旧馆空间改造,要建造成新型图书馆,都应该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条件,分众细化服务模式,以人为本,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2.3 体验互动,引入VR技术拓展现实空间
体验互动理念与第三空间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是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认知,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持。新技术不仅让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有革命性变化,更是加深了用戶的参与程度,而互动空间更是强调一种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图书馆不仅给用户提供信息,并可以从用户那里实时得到信息反馈。
体验互动空间不仅可以让用户有舒适感、归属感,还可以自由、平等地提供各类新科技体验。图书馆不仅能提供现实空间中的讲座、展览、研讨、竞赛、共同阅读、自助服务、志愿服务等的体验互动,还可以提供网络空间的数字冲浪、微信接力、粉丝点评、远程咨询、个性推送、视频欣赏、图像传递、网络直播、多屏融合等的体验互动[3]。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与各种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发展迅速。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现实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的延伸,作为新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后形成的新形态图书馆,它延伸了图书馆网络服务,拓展了图书馆的现实空间,是图书馆虚拟信息资源馆藏建设的组成部分。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已经建立了基于虚拟现实的引导和查询系统;德国的Dimitar Valkov 等人研究了泛型虚拟现实交互图书馆;DeOliverira J.C.等人对工业培训的虚拟环境进行了相关论述。VR技术等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了虚拟现实图书馆特有的三维可视化实时控制的最终结果,可用于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第二课堂教育、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等方面。
3 图书馆新空间未来可发展的趋势与思考
未来,图书馆服务将从单一借阅空间向交流分享空间转变,从产品思维想用户思维转变,从被动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未来用户来到图书馆,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场所,更重要的是因为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阅读又可以与人分享、交流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用户的需求大多也都将来自于场景[5]。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需求的场景将成为图书馆未来空间规划的侧重点。
3.1 图书馆空间再造变化趋势
3.1.1 更加注重人的需求
未来图书馆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从过去为藏书、设备及其相应设施而设计为人、社区及其交流创新而设计的方向发展[6]。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要以人为本,将服务更多人定为立馆之本。图书馆融入社区也是一个趋势,图书馆与社区资源相融合,促进社区的知识分享、情感交流,激发社区的活力,说到底最根本还是在图书馆所在的辖区内为更多人提供服务。2016年被提名“世界最佳公共图书馆奖”的丹麦Dokk1图书馆。Dokk1的创新在于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还有户外游乐场延展了实际的馆舍空间将传统的图书馆融进社区人民生活,另外灵活的空间可以根据个人研究和团队工作的特点自由转换,使得图书馆功能得到延伸[7]。这些都是值得国内图书馆借鉴的。
3.1.2 更加关注技术与服务的有机融合
纸质图书馆的原始形态是古代的“藏书楼”,“藏书楼”仅仅是建筑学概念上的“馆舍”主要功能体现在以藏为主,和公众见面的概率很低,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典藏与记忆功能。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从储藏、流通到发布等均有质的飞跃,最为突出的是典藏与信息的传播功能得到了重大的提升,强调的是公众阅读获取信息资源的次数和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 “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更加强调的是被广大读者最有效地利用信息,比如VR技术充分调动了人机互动、可视化操作中人的主导作用和兴趣,发掘人主动思维的潜能。Web 3D技术的应用可模拟出虚拟场景,只要有互联网,人们可不受时空限制,体验到像在真正场景中游览一样,查看周围的环境信息。再者,通过VR技术等现实科技让中华古籍能够化藏为用,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新媒体等新技术,提供各种学习空间,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文化便利,方便民众自主学习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就技术发展而言,从基础的数字图书馆,到APP自媒体平台,再到MOOC线上教育等学习平台,技术手段的革新也催化了图书馆空间的变革,图书馆最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频道与学习交流平台。
3.1.3 更加注重图书馆的可获取性和可接近性
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放到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样图书馆的活动空间会大很多,相应的职责也随之变化,不会是像以前藏书楼时代,只是保存、收藏图书馆。图书馆必将要转型,它要为每一个市民和每一个组织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激发市民的创造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比如,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城市办公室”的成功设立为赫尔辛基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做了很好的实验。该新馆计划呈现为大空间格局,区域之间流线通畅,馆内设有音乐制作室、创客空间、游戏角、研讨室、联合办公空间等,理念是让读者在体验和制作中学习。它使得广大民众投身其中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并为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出城市的活力与多样性。
3.2 几点思考
对图书馆的转型和再造,国内不少图书馆已经在进行尝试与探索,但还没有在图书馆界形成普遍共识。如何为用户提供思想交流、激发创意、支持创新的空间是当前及未来支持社会创新系统优化和公共服务建设任务中的题中之义。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点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3.2.1 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
从阅读学习场所提升为社会学习平台是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中很重要的一步,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应体现出更大的社会包容性,在包容性服务上创新发展。例如开设各类职业培训公益讲座等各类开创性服务。有研究调查表明,接受过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超过未接受该课程的学生;经常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学生优于不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查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由此可见,为众多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是图书馆空间再造可挖掘的重要改造方向,亦是图书馆在提供创新服务方面值得思考和探索的。endprint
3.2.2 服务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图书馆建筑要适应当代社会变革的需要,重心由收藏书籍变为交流与分享。《建设明天的图书馆》一书中说: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是从为藏书、设备和相关物理设施而设计转移为向更加注重为人、社群成效、经验和创新而设计[7]。在这种趋势下,图书馆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阅读和自修的场所,更多的是提供人际交流和知识创造的空间。图书馆建筑要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也要跟着发生转变。评价一个图书馆的绩效应该不再是以借阅量指标为主,推广活动、数字阅读、数字咨询等也与之并列。
空间再造对图书馆来讲是一场革命,就是要对原来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和流程进行反思和再造,这是图书馆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曾说过的,空间再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套路可走,但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转变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
3.2.3 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能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比如图书馆内本身的数据资源以及读者产生的信息资源等等。资源无处不在,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是值得思考的。资源整合即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资源同时注重开发新的资源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就是将馆内资源与馆外资源整合、交换,实现共建共享的过程。馆内资源整合包括图书馆项目、活动的策划,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内部管理的整合等。开发新资源主要是积极主动引进外部的资源并整合,以解决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拓展中的经费、人员、活动创意与策划等问题。例如深圳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主动引进政府机构、文化团体、专业协会、公益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等方面的力量,在丰富新空间服务内容与手段的同时,也为各相关各方提供了宣传场所和服务市民的机会,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9]。
图书馆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天堂,过去担负着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而今也成为人们交流情感、激荡思想的一个场所,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设施,作为一个建筑,它的设计和改造值得人们执着地去思考与探索,不断挖掘它的场所价值,使之在未来仍能吸引人们来此膜拜,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圣地。
参考文献:
[1] 刘兹恒.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4-08.
[2] 马骏.克利夫兰图书馆创客空间构建实践及其有益借鉴[J].图书馆学研究,2015(2).
[3] 王世伟.全球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模式、新形态论略[J]. 图书馆
论坛,2014(12):1- 13.
[4] 秦珏.伦敦“概念店”图书馆的实践及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3(6):101-102.
[5] 张倩.图书馆服务将步入“场景时代”[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9-23.
[6][10] 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7] 李忠东. Dokk1图书馆:2016“最佳公共图书馆” [N]. 新华书目报,2016-12-02.
[8] MALENFANT K.ACRL report shows compellingevidence of library contributions
to student learningand success[EB/OL].[2016-04-27].http://www.ala.org/news/ member-news/2016/04/acrl-reportshows-compelling-evidence-library-
contributionsstudent-learning-and.
[9] 楊雄标.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
(6):49-52.
董莹 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编校:曹晓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