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
一、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流利地读课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委婉和有礼。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看古语,说今话。
⑴多媒体出示: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⑵指名读。
⑶逐句说意思,适时多媒体出示。
⑷像这样的句子谁还能再说一句吗?
⑸小结:像这样的语言(指古语)所写出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在我们以前所学的文章中,除了古诗词,都叫做“白话文”。
2.揭题,释题。
⑴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多媒体出示《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⑵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写一写。
⑶释题:课题是什么意思?
①氏:姓。之:的。子:孩子。
②课题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孩子。
③那你又是谁家的孩子,可以说成( )氏之子。
㈡检查预习:
1.介绍课文出处。
2.检查生字。
3.检查读课文情况。
⑴逐句读:指名5名同学读,每人读一句,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适时指导多音字“为”“应”的读音。
⑵文言文与平时学的文章哪不一样?(文章短,字数少)
㈢初读:
1. 引导读准自然停顿。
2.讲授“声断气不断”的读法,示范并引导学生练习。
3.再读原文。
㈣精读品味:
1.回顾学习方法。
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方法?
⑴结合注释。⑵联系上下文。⑶借助工具书。⑷看插图。
2.调动、激励学生,引导体会文章的意思。
⑴调动,激励:孙老师已经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解释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看?(多媒体出示,很快跳过。)其实同学们自己也可以说的非常好的,我们试试,谁来说第一句?
⑵理解第一句的意思。
①指名读第一句。
②理解“甚”:“甚”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③讲授“惠”:同“慧”,智慧的意思。指导书写。
④指名说意思。
⑤出示意思核对。
⑥激励:你今年十几了?真是“梅河×氏子××岁,甚聪惠。”你觉得咱们班谁聪明?你也这样赞美他一下。
⑶理解第二句的意思。
①指名读第二句。
②理解“诣”:拜见。进一步解释:在字典中“诣”指拜见尊长或下级拜见上级。做一做拜见的动作,要表示出恭敬,有礼貌。
③理解“乃”:于是。
④指名说意思。
⑤出示意思核对:“一天……”(如果学生说“有一天”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励他比老师说的好。)
⑥引导:父亲不在家,就叫儿子出来,可见两家人是好朋友。
⑷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①指名读第三句。
②理解“设”:摆设,摆上。
③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因为前面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说明孔君平是客人,杨氏子是主人。
⑤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非常好!文言文很简练,往往省略了很多词语,所以翻译成白话文时要根据文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充上来。
⑥指名说意思。
⑦出示意思核对:孩子给孔君平拿来水果,其中有杨梅。
⑧如果学生有回答“端”来水果的,要及时予以表扬。
⑨小结:一個九岁的孩子就懂得待客之道,说明这个孩子——聪明、懂礼貌。所以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师生齐说第一句课文。)
⑸理解第四句的意思。
①指名读第四句。
②理解“示”:以……看。
③理解“曰”:说。
④指名说意思。
⑤出示意思核对: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⑥孔君平为什么不指着苹果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呀?”原来他在拿小孩的姓氏开玩笑,拿小孩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板书:杨氏子 杨梅)
小孩听出来没?他是怎么回答的?
⑹理解第五句的意思。
①指名读第五句。
②理解“未”:没有。
③理解“禽”:鸟。比如,黄鹂,我们就可以说成是“禽”。不是现代的“家禽”,鸡鸭鹅等家里养的禽类。
④指导书写“禽”“曰”。
⑤指名说意思,并出示核对。
⑺练说整篇课文的意思。
3.体会语言的精妙。
⑴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⑵体会妙处之“风趣、机智”。
①当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
看着这杨梅,他会怎么想呢?(“杨梅”有个“杨”字,正好这个小孩也姓“杨”,我逗一逗他吧。)
②面对孔君平的逗弄,孩子怎么回答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指名读,带动作读。适时板书:孔君平 孔雀。
③指名两名学生直接读对话,强调“应声”,说明反应快。
④评价杨氏子的回答:风趣、机智(板书)。
⑶体会妙处之“委婉、有礼”。
①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师生对比读(先用文言文读,再用白话文读),学生体会。
③小结:哪种回答更好?(第一种)好在哪?(板书:委婉、有礼)“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怎么能是我们家的果子?”
④理解“夫子”。
⑷进一步理解“聪惠”,练习说文言文。
①提问:“聪惠”比“聪明”厉害吗?
②出示:聪明:记忆和理解能力很强。
聪惠:聪明,具有较强的发明创造能力。
③谁有发现?发现了什么?
④“聪惠”有“聪明”的所有条件,还有“聪明”没有的条件。“聪惠”之人可以创造,可以迁移。今天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聪惠之人会怎么说?李君平呢?柳君平、梅君平呢?
出示:(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⑤我们班的同学“甚聪惠”。
4.初步了解文言文。
⑴“聪明”和“聪惠”虽然是一个字之差,包含的意思却不一样了,谁发现了文言文的又一个特点?(意思深刻,用字精准)
⑵讲解古人炼字的原因,介绍文言文原来无标点这一知识。
㈤检测:
1.背诵课文:文言文的语言这么凝练,那么这篇《杨氏之子》是不是应该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啊!
2.检测生字:我来说意思,同学们来写文中的字。
㈥引导明确单元主题:
1.多媒体出示故事。
2.揭示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多媒体出示。
3.赠言: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