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路,我们不能以蜉蝣之身漫无目的地前行。前行路上,我们不断成长,由基础的认识开始到必要的观察实践,最后是心灵的对话。从有形到无形,这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场修行。
三本书,看似不多,然其分量实重,但也正是这三本书使俯仰之间你我有了存在的意义。
以“有字之书”喻基础。
當我们呱呱落地之时,身边之人便授我们以基础,这是你我立世之根本。这里的基础涵盖生活、学习。狼孩受教于人类后却不久死去。狼孩本与你我相同,但因无人教他“有字之书”,于是他在茫然中死去。倘若狼孩也有前人生活的经验,那么他便不会死去。前人经验对于人生这场修行来说,是基础,是必读之书。
以“无字之书”喻实践。
倘若我们仅仅只知基础,一味去接受前人喂与自己的果实,恐怕还尚无思想,只是如行尸走肉般过完一生。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这样才能使知识有存在的价值。伽利略通过实践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使真理浮出水面。正是因为实践,谬误得以被指出。“无字之书”像是发展之书,它使人生之路更有意义。
以“心灵之书”喻升华。
当一个人有了前人经验、有了思考,那么他还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这是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将你我的想法喻于泉水。若是没有灵魂的想法如同一眼死水,没有价值仅作为观赏罢了。古有方仲永,仲永本为神童,具有不同常人的理解与文采。他的基础比寻常人掌握得都好,作诗作词也受乡人赞赏,他的思想也经过了实践,但如此优秀之人何以至“泯然众人矣”?其原因正是在于没有灵魂。方仲永拘泥于自己的知识,没有跨出寻常人的思考,他的思考没有灵魂。没有升华的人生是无法被称作修行的。
季羡林老先生曾以人生喻路。路上有深渊大海,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我们应如同战士一般装上基础之书以应付大泽,备上实践来穿越深渊,最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心贴近风景,欣赏春雨秋风!
得分: 39分
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在排比中形成了层进式结构,论述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古今结合、中外合璧,显示出作者平时的积累和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最后引用季羡林老先生“以人生喻路”的说法来升华主旨,匠心独运。
但是不难发现,文章的局部文字过于讲究文采甚至完全散文化,全文语言又有文白夹杂的嫌疑,使得这篇论述文显得文体不规范、语体杂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