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22 17:51缪霞飞
教师·中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缪霞飞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迁移理论来指导学生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基于迁移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种种优势,文章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学习迁移理论,简而言之,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学习都必然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情感态度等的影响,因此只要有学习就必有迁移。换言之,迁移既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同时又是提高与深化学习的条件,迁移是学生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明了迁移理论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应用于教学中,不仅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更快捷地教会小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一、注重语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迁移

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的学习,不是也不该是孤立进行的,它们都是构成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比如,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阅读既是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准备,又是识字的巩固与加深,而写作与口语交际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師要有技巧地利用它们之间的迁移来提高语文整体的教学效率。以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为例,阅读教学中教师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内容之外,也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描摹人事、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手法,而写作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前人已有的这些写作方法。如此,阅读中汲取写作方法,写作中加深阅读体验,方能做到读写结合,也才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有效迁移。

在一次名师观摩教学活动中,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长相思·山一程》一诗的教学。名师王崧舟老师不仅仅是讲授此诗的意境与感情,而且将古诗的阅读与写作结合来进行迁移教学。《长相思·山一程》一诗中,诗人纳兰性德跋山涉水中的辗转反侧与孤独沉思,并不难引导学生来理解这份感情,但是王崧舟老师更大胆地让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下,想象那令纳兰性德念念不忘的家乡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并写在纸上,然后在《长相思·山一程》的阅读中不断地加以修改。伴随着古诗的阅读学习,宁静淡远、其乐融融的家乡美景也在学生笔下完成,最后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诗人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怅然心情,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是一举两得。

同样,在苏教版的教材里,众多文本中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桂花雨》一文作者将思乡寄于儿时的摇桂花中,酣畅淋漓的摇晃同时享受着欢乐的时光,课堂中的学生又怎会没有难忘的趣事,又怎会没有怀念的地方、没有想念的人物呢?恰到好处之时让学生下笔,佳作自然会出现。再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从遣词造句中学生完全能领略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于已是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稍一点拨,他们的思绪便会随滚滚长江泛起,让他们用白话文道出李白眼中只有“孤帆”的心境,或是学生心中类似的情感经历,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体验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

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一点: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相当强,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些传统观念看来,语文就是一门阅读课,教师无非是教导学生识字、理解课文,但如果我们仔细地研读语文教材和教学目标,就会发现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先明确,语文课本上的许多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引导小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学习,在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学习难度降低了,课堂也变得更生动多彩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的迁移,就可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起想象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迁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十分便利,只要教师将阅读过程适当地还原为生活场景即可。小学生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了这一认知特点,方便了教师在教学时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小学生如何将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迁移,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课文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具体要求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有正确的认识。如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教师可安排一出采访节目,由学生来扮演公仪休、子明、管家等角色。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他们对公仪休不收鲤鱼一事的看法,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思考问题。场景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引发了小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更可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加深对文中人物思想的理解。同时,针对送礼成风的现象联系如今的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是水到渠成了。不止是写人的课文,其他课文也可依此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活动给学生一种生活熟悉感,加深他们对课本内容的亲切感。比如,教学《拉萨的天空》《莫高窟》一类的文章,教师可安排一些旅游宣传的活动,如让学生担当导游角色,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加上自己的体验感悟,完成向游客解说这一环节。继而推广到学生的家乡,如此迁移顺理成章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给学生的生活更多的精彩。

三、注重道德情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识字、文字理解等能力,更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学生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语文始终与他们的道德情感密切相关。任何的教材都饱含着作者内在的情感,如果教师只是看到了文字的表现,或是写作的手法,忽视了文本的灵魂所在,就丢掉了教育的真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必需的迁移学习。

低年级的《陈毅探母》《木兰从军》等一系列文本都渗透着对学生“孝”道的传承;中年级的《花瓣飘香》《第一次抱母亲》等中外名篇更深刻地阐明了孝敬父母的道理;高年级的《爱如茉莉》《难忘师恩》则是浓墨重彩地将中华民族的美德含蓄而隆重地放到了语文教学中来。当然,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道德体现,还有对保护弱小的教育《我不是最弱小的》;对生命敬重的教育《生命桥》;还有对诚实守信的教育《九色鹿》……由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只有将文章的情感迁移出来学习,才算真正的语文教学。知识不是单单几个词语、几行句子,它们都是有生命的,迁移语文知识中的情感道德才能有助于学生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学习迁移是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必然有迁移的出现,迁移学习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实迁移理论不仅仅是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迁移理论在所有的学科学习乃至我们的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短期内要想改变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很难的。但相较过去,如今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也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对于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来说,迁移理论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建龙.语文教学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