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读“书”人

2017-09-22 15:41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字张载博尔赫斯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書。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二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的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确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是存在;只有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而不融入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被急躁打破,总之,人民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蜕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人。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句可以作为训诫: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得分: 56分

文章贵在对“三本书”的内涵理解准确,对三者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整理清晰。标题言简意丰,吸引读者的注意,让人们对“书”的内涵产生好奇。开篇引用博尔赫斯的名言,提出自己对“三本书”关系的独到见解;结尾又引用张载的名言,提出终身阅读“心灵之书”的必要性,前后呼应,结构完整。正文展开部分运用层进式结构,在肯定“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在文化积累和拓展层面的重要作用后,突出了“心灵之书”对当代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整篇文章不枝不蔓,论据的选取既能引经据典,又能紧密联系现实,说理不卑不亢。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地方表达不当。比如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定义:“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是文化的拓展的领悟”,读来拗口。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张载博尔赫斯
对话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无字的情书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不可思议的旅程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作家们的作家
——读《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