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健,房 慧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现状、问题和策略
武 健,房 慧*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对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宏观数据分析,从跨文化适应压力、汉语学习、专业课教学和南亚留学生管理四个方面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此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对南亚文化研究不够。并提出应对策略:借鉴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视角,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从印度教文化入手深化南亚国家的文化研究。
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印度教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南亚来华留学生作为南亚与中国交流与沟通的重要使者,他们到中国来学习的文化适应程度是衡量两国交往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虽然南亚八个国家都是中国的近邻,但是文化差异却很大,再加上近年来南亚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上升,给高等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任务除了传播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并在文化适应中顺利完成学业。所以,研究南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问题实际上成为需要迫切完成的一个课题。
截至2017年5月,就“中国知网”所收录的论文来看,涉及南亚高校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共有113篇,除了少数硕士论文,大部分都是期刊论文。此类研究起步较晚,最早见于1999年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连晓霞《南亚留学生错别字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继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镇江蚕业研究所王金文发表《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留学生艾森克个性问卷分析》之后,直到2005年才开始陆续出现关于研究来华高校南亚留学生问题的论文,论文数量与年代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论文数量与年份关系折线图
通过图1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5年间仅有2篇论文发表,而从2005年开始,论文数量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可见,南亚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另外,随着南亚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
在这113篇关于高校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论文中,以“南亚留学生”为题目关键词的论文有35篇,以“国别+留学生”为题目关键词的论文有78篇,其中关于“印度留学生”问题研究的论文有29篇;“尼泊尔留学生”8篇;“巴基斯坦留学生”36篇;“孟加拉留学生”3篇;“斯里兰卡留学生”1篇;“阿富汗留学生”1篇;“马尔代夫留学生”0篇;“不丹留学生”0篇(见图2)。以“南亚留学生”为关键词的论文中,有半数以上的文章都是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可见,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留学生研究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对其他六国研究的论文数。据近年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数据显示,南亚国家中印度与巴基斯坦留学生一直保持在前十名。2015年,前十大生源国中,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生源数均有所增长,且同比增长均超过10%〔1〕。以上可以得出,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留学生数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图2 以“国别+留学生”为关键词的论文数量柱状图
在这113篇论文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南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作了研究。有极少数的论文是从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多的是从非常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某个单字或某项语法的研究等。从不同研究视角来看,关于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于跨文化适应压力的视角
以此视角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大部分是基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四个国家的来华高校留学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样本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得出了跨文化适应压力最主要的原因是遭受歧视。比如扬州大学医学院卢炜在论文《南亚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问题及相应策略——以扬州大学MBBS专业留学生为例》一文中以扬州大学MBBS(英语授课全科医学学士)专业一、二、三年级200名留学生(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四个国家)为例,对通过调查问卷取得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量表(ASSIS)进行分析,得出“歧视因素”是来华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压力的最大影响因素,其次是“想家因素”“接受程度”“环境适应因素”“安全感因素”和“内疚感因素”等〔2〕。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龚晓梅和新疆医科大学曹传锋分别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留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男性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压力明显大于女性留学生,并且压力主要来自于周围人群的歧视,其次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不适应生活环境和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也是他们跨文化适应压力来源的一部分〔3-4〕。
针对跨文化适应压力的解决方法,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应该适当增加南亚留学生活动,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参与进来,一方面使南亚各国学生加强彼此沟通,另一方面让中国学生了解更多的南亚文化,同时增强南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可以为南亚留学生设置“汉语角”,只有让他们熟练运用汉语,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从而减轻跨文化适应的压力;第三,让南亚留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尊重南亚留学生的宗教信仰,遇到问题能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困难。
(二)基于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视角
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汉语初级阶段学习难点、教学攻略和常见问题解析;②汉语语言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③对汉语词性和对汉语某单字等于语法知识的认识与掌握;④汉语听力水平调查分析。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刘荣在《南亚医学留学生汉语学习问题浅论》一文中指出了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八种学习动机:①通过汉语课考试;②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3级考试;③在中国医院实习;④通过HSK6级考试;⑤方便在中国留学;⑥认识更多中国朋友;⑦毕业后留在中国生活;⑧喜欢汉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另外,作者对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一年级教材,侧重对汉语日常生活会话、中国文化的学习,而二、三年级教材更侧重于临床医学里的一些专业词语及临床实习会话的学习〔5〕。甚至有学者提出,我们应该为南亚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尽量减少英语授课比例,让他们了解专业对汉语的需求,从而改变南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和对汉语的态度,增强他们语言疆界的渗透性,缩短语言休克期〔6〕。
(三)基于专业课教学的视角
从目前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南亚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专业几乎都是医学下面的各个分支学科,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其中临床医学学生数量比重较高。对南亚留学生教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如何提升南亚留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角度。现从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与总结如下。
教学语言方面,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模式主要是全英语教学模式。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统计,选择MBBS英语授课项目的来华留学生在2013年就已经超过10 000人〔7〕。南亚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但发音与英语或美语的标准发音还存在很大差距,再加上许多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其语音相对不够规范,比如标准英语中的清辅音[t],[k],[p]常被他们发成浊辅音[d],[g],[b],并且浊化现象相当严重。相比之下,我们的教师英文阅读能力较强,但口语交流能力相对较弱,这两方面的因素加重了交流的困难〔8〕。
教学方式方面,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杨旭曙和许贯虹在《南亚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文中从教学内容的调整、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氛围、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布置阅读材料四个方面对南亚留学生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可以安静地听老师连续讲三节课甚至更多,而南亚留学生受不了这种纪律约束,他们思维活跃,在讲课过程中经常性地会站起来提问。因此,需要教师习惯这种上课方式,维护学生的活跃性思维〔9〕。在使用教材的问题上,多数学者认为应在使用外文原版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多鼓励教师在实验课程依据学生特点及学科特点自编教材。目前已有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编写了实验教材和实验报告供南亚学生使用,效果较好〔10〕。
(四)基于留学生管理的视角
此类文章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角度出发,通过对南亚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找到南亚留学生在学校课堂内外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或决策。长沙医学院傅了艳等认为南亚留学生内心世界不稳定,生活作息紊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②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③渴望得到认可,但有各种障碍;④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11〕。
针对南亚留学生的各种问题,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要关心、了解留学生情况;其次是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最后须开展留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龚晓梅和刘爱真在《来华印度留学生的跨文化压力调查对管理的启示》一文中为留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三点建议:①加强对留学生本土文化的学习,实现跨文化管理;②改变传统的一元文化管理观念,促进有效管理;③发挥好留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实现优化管理〔12〕。还有学者从教育叙事的视角对南亚医学留学生作了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南亚各国留学生的管理方式具有互通性,对南亚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实行跨文化管理可行且很有必要〔1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南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视角
从跨文化适应压力、汉语学习、专业课教学和留学生管理视角来探讨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显然缺乏系统性。跨文化适应压力视角来源于心理学视角,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留学生压力体验的负面后果,比如无助、焦虑、多疑、易怒、失落和思乡感、孤独等情绪指标〔14〕。另外,不管是从汉语学习角度还是专业课的教学角度进行研究,都只停留在留学生在中国“学习”适应的过程上,而文化适应的过程不能局限于学习适应,更多的应该是他们在学校或者社会上的适应。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南亚留学生很难在课堂中专心地学习。所以,南亚留学生从离开故乡到中国来求学,从不适应到适应是有一个完整过程的,相对应的是应该有更系统的研究视角,不能仅从单一的角度看待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已发表的论文中,几乎都是运用问卷调查法或者个体访谈法,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不能仅从横向思维出发去研究南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比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贝格(Oberg)描述了人们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蜜月阶段,这个阶段的情感表现为对新鲜事物的新奇和陶醉;二是危机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对环境的不适和焦虑;三是恢复阶段,人们在这个阶段已开始适应新环境,并萌发学习东道主文化的渴望;四是适应阶段,人们重新在新环境中感到快乐而且有能力适应新的环境〔15〕。而问卷调查法和个体访谈法基本上只是针对留学生当前所面临的环境或者适应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够从时间跨度上以纵向思维来研究南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
3.对南亚文化研究不够
很多学者往往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去思考南亚留学生的问题,忽略了南亚国家的文化,或是在对南亚国家文化并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为留学生出谋划策,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问题。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中国文化属于东亚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而南亚文化是在印度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我们不仅要熟悉本国文化,更要尽量去学习与了解南亚国家的文化,不要仅凭对南亚留学生表面的日常行为观察或调查问卷就轻易地对南亚留学生的某些行为或思想下结论。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借鉴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视角
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间一直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目前学界内比较系统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留学生的个体心理角度。其中又包括文化冲击、时间跨度上的U型和W型曲线假设、压力应对和社会认同等角度;第二,留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其中包括留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化适应结构和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和结果等角度;第三,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角度。其中包括留学生来华期望的实证分析、对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师生关系、对考试的满意程度和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等角度〔14〕。另外,跨文化交际学视角和比较教育学视角等也是比较新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视角。
2.利用人类学研究方法
所谓人类学即研究人的学问,人类学以人为研究目标,以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对人的关怀为研究理念,强调文化的相对观、整体观和比较观〔16〕。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其中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最常用、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和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过程〔17〕。利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研究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田野调查法中的参与观察法可以克服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时间跨度问题。参与观察法需要研究者亲自参与到留学生的生活当中,完全处于留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从印度教文化入手深化南亚国家的文化研究
南亚文化是在古印度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称它为“印度文明”,说明了印度教的主导地位。印度全国人口的82.4%为印度教徒,尼泊尔甚至曾经将印度教定为国教(直到2008年才取消其国教身份);斯里兰卡和孟加拉有1∕5的居民也是印度教徒。在南亚,印度教徒的人数超过7亿。印度教不仅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而且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18〕。比如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南亚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南亚留学生虽然在上大学时就来到中国,但是他们这种等级观念不会随着地域的改变而有所减弱,反而可能因为对环境的陌生而表现出的孤独感让他们对异国人有强烈的距离感和恐惧感,严重影响他们在中国的正常人际交往,所以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或者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印度教对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在制定留学生管理规则或者开展关于留学生活动时,应更多考虑南亚国家的文化背景,很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亚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的经济、文化来往就十分密切,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南亚的交流与合作就更为紧密。南亚八个国家全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内,而南亚留学生作为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沟通的纽带,他们到中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应当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19〕。
在研究视角方面,我国学者可以适当借鉴“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视角。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可以有所创新,比如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最后在对南亚文化的研究方面,应特别重视南亚文化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印度教的问题,在研究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时应充分考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2016-04-14).http:∕∕www.moe.edu.cn∕jyb 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2〕卢炜.南亚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问题及相应策略:以扬州大学MBBS专业留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04-206.
〔3〕龚晓梅.来华印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问题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4〕曹传锋.巴基斯坦留学生跨文化压力适应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148-149.
〔5〕刘荣.南亚医学留学生汉语学习问题浅论〔DB∕OL〕.(2010-08-18).http:∕∕www.docin.com∕p-75668272.html.
〔6〕张如梅.大理学院MBBS项目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与汉语学习关系的调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5,14(1):84-86.
〔7〕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3)〔M〕.北京: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4:279.
〔8〕封云,张征仙,许潇,等.南亚医学留学生药理学实验教学探索和体会〔J〕.商业文化月刊,2009(12):287-288.
〔9〕杨旭曙,许贯虹.南亚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09,11(5):620-621.
〔10〕吴建新,田昆仑.南亚留学生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9,8(5):551-553.
〔11〕傅了艳,王立阳,杨赟,等.南亚来华留学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191-194.
〔12〕龚晓梅,刘爱真.来华印度留学生的跨文化压力调查对管理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39-42.
〔13〕杨赟.教育叙事视阈下高等医学院校南亚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研究:以长沙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4):84-87.
〔14〕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5〕WARD C A,BOCHNER S,FURNHAM A.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M〕.Philadelphia:Routledge,2001:80.
〔16〕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
〔17〕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7-248.
〔18〕王树英.南亚印度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
〔19〕亓华,陈玉凤.在京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3(6):75-82.
Status Quo,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uth Asian Students in China
Wu Jian,Fang Hui*
(Institute of National Culture Research,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Firstly,a macroscopic analysis for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uth Asian students in China is carried out.Secondly,the status quo is elaborated from four aspects: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pressure,Chinese learning,professional class teaching and South Asian students management.Finally,three major problems in this research sphere were pointed out,i.e.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research viewpoint,the lack of innovation on manners,and the lack of study in South Asian cultures.Thre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were proposed:drawing on the"cross-cultural adaption"research point of view both from home and abroad,making use of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research techniques,and deepening the investigation in South Asian cultures starting with Hinduism.
South Asian students;cross-cultural adjustment;Hinduism
G648.9
A
2096-2266(2017)09-0093-05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9.017
(责任编辑 党红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广西及周边国家跨境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交融研究”(16BMZ063)
2017-05-03
2017-05-12
武健,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房慧,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