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闻
摘要: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立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到公元960年北宋基本上对中国实现了统一为止。北宋时期曾经两度编修五代时期的历史,其一在宋太祖开宝六年命薛居正监修的《梁唐晋汉周书》即《旧五代史》;其二为欧阳修在宋仁宗时期私撰的《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本文主要是以《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中的冯道传为例进行比较,对11世纪和10世纪北宋史学家的观念进行对比初步探析11世纪和10世纪北宋史学家对于五代时期史观的变化。
关键词:五代;北宋;冯道;史学家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唐帝国基本上处于崩溃的状态。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立梁在开封称帝,唐王朝最终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近半个多世纪的乱世。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到太宗雍熙年间基本完成全国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宋政权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命宰相薛居正监修《旧五代史》,次年编撰完成。北宋建国七十多年后的宋仁宗在位期间,欧阳修私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从北宋建国到宋仁宗皇佑年间的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北宋早期史学的编撰者们的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五代史的人物的评鉴。对五代时期的名臣冯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一、冯道其人
冯道,字可道,瀛洲景城人。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历任宰相,先后为十位皇帝效力过,曾短暂效力于辽。冯道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少纯厚,好学善属文。[1]天佑年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2]刘守光兵败后,冯道到太原投奔后唐庄宗。俄署太原掌书记,处理河北文书。庄宗即位后,为翰林学士。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明宗入洛后,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始任宰执。明宗对其评价为 “此人朕素谙委,甚好宰相。”因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封平郡公。后唐末帝即位,明宗驾崩时为明宗的山陵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代后唐立晋入洛,冯道被授于首相。第二年出使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极力挽留冯道,冯道以“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和“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3]为由放归后晋。天福四年,加司徒、兼侍中,进鲁国公。晋少帝即位后,加太尉,封燕国公。天福十二年,契丹灭后晋攻克汴京,冯道也曾短暂为辽效力。 同年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被授于太师,奉朝请后,平适自适,著《长乐老自叙》。乾祐三年,郭威起兵攻入汴梁。广顺元年,郭威即位建立后周拜冯道为太师、中书令。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因反对世宗御驾亲征北汉命其担任后周太祖皇帝陵山陵使,十七日后冯道去世册赠尚书令,追封为瀛王,谥号为文懿。
冯道对自己的评价: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4]
二、《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对比
《新五代史》是北宋设置馆修史之后的一部私修正史。欧阳修对于他这部五代史的评价是: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多,多取《春秋》遗旨。欧阳修的目的即是抨击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5]这种频频易主,不知廉耻的现象。相比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更注重的是对于人物道德和忠诚的评价,在史料的选取方面欧阳修也更多的在意这些方面进行选取,因此对于史料欧阳修对其有所删减记载的事件也较《旧五代史》简略,其保存和完整程度都不能和《旧五代史》相比较,史料的价值也不能和前者相比较的。以新旧五代史中的《冯道传》为例,《旧五代史》对于冯道的评价: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6]《新五代史》开篇对于冯道的叙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7]薛居正对于人物的评价更加客观一些对于人物评价的篇幅短于《新五代史》。虽提到冯道频频易主的行为的不正确和对于冯道这种道德伦理的不认可,但也肯定了冯道在他那个时期所做出的贡献。欧阳修在评价冯道的事迹时个人情感参杂其中,而且其角度大多都是从忠义道德的角度上对其进行评价。在北宋建国近百年的时间发展中可以看出以薛居正和欧阳修代表11世纪和10世纪的史学家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三、结论
11世纪和10世纪相比,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10世纪,即五代时期在中原的各个交替或并立的政权实力远远低于11世纪处于稳定的北宋。在10世纪时,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效忠的政权和君主,甚至可以效忠于辽政权这样的由异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并且有权更换自己的效忠对象。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并不认为频频易主是一个耻辱的事情。这种现象在当时也相当普遍并且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接受。当然这种局势的形成是因为五代时期的分裂割据和没有一个强有力政权的出现有关,这样效忠的选择权及掌握在当时士大夫的手中,他们有权利认为自己的效忠对象值不值得为其效忠。这也是唐王朝崩溃后的产物,中国传统忠的概念在五代时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即便是北宋建立的初期这种情况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但在11世纪,宋仁宗统治的宋朝情况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北宋建国的这七十多年中,在10世纪中后期完整了对中国局部的统一。在唐王朝崩溃后,再度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且随着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在仁宗时期也得到了长时间的和平发展,国力日益提高。随着国力的增强,北宋政权极力的要求士大夫阶层对于自己的效忠也宣传这种效忠的行为。“中国”的概念也再一次在北宋时期被确立,北宋政权也就成為了“中国”的合法继承者。因此11世纪时期北宋的士大夫阶层没有选择效忠于哪一方势力的权力,当然易主于当时的辽相当于是极大的背叛。甚至是对于自己本民族的背叛。
因此10世纪和11世纪的史学家或者说是当时的史书编撰者们所处于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差异,也因为这种差异的产生使得薛居正和欧阳修在编撰五代时期的史书,在史料的选择和对于人物的评价上产生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周书七《冯道传》.
[2]《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周书七《冯道传》.
[3]《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周书七《冯道传》.
[4]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四十二《冯道传》.
[5]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七十八《欧阳修传》.
[6]《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周书七《冯道传》.
[7]《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四十二《冯道传》.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