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丽
摘要:尤金·奥尼尔被认为是美国戏剧创作史上最杰出、最多产的剧作家。他创作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叙述美国历史的风格。这篇论文旨在从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尤金·奥尼尔的遁世文学。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权利话语;遁世
尤金·奥尼尔当之无愧被称为美国最著名的戏剧家,正是他卓越的戏剧成就,使得美国的戏剧得以与美国同时期的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相媲美。尤金·奥尼尔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将自己作为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经历的彷徨,困顿,真实地再现于他的48部文学作品中,本文采用独特的新历史主义视角,从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角度探讨尤金·奥尼尔戏剧作品中的遁世主题。
一、文学与人生
尤金·奥尼尔1888年10月16日出生于纽约。母亲是一位在修道院长大的单纯貌美的女子,父亲是纽约的一位戏剧演员,因为经济的困顿,他的父亲不得不长期在《基督山伯爵》中扮演角色,母亲在常年漂泊不定的随着他父亲演出的过程中,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终因在旅店产下奥尼尔,疼痛难忍,为了止痛开始吸食毒品,逐渐变得越来越脆弱、抑郁,最终毒瘾难戒并自杀身亡。尤金·奥尼尔幼年极少得到家人的关爱,他一生都在寻求家人的呵护与认同。他的家庭成员,各自都有他们面临的无法解决的难题。他的哥哥常年沉溺于吸毒之中,偶尔不吸毒的时间, 也会去精神病院住上一段时间。他的儿子是一名颇有灵性与才华的耶鲁大学教授,然而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也自杀身亡。尤金·奥尼尔一家人的命运令人唏嘘。随着至亲在三十九个月的时间内一一离他而去,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愈加强烈,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一个又一个的刻骨铭心的创伤,奥尼尔更加感到孤独无助,不得以转而逃避。晚年的奥尼尔与妻子的关系紧张,家庭生活并不和谐,1953年11月27日,奥尼尔逝世于波斯顿的一家旅店。
从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来看,大多表现出了主人公强烈的面对命运,无力改变之后的逃遁意识,这来源于他一生中渴望从家人的身上得到关爱,然而终其一生都未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精神的家园,最后转向逃遁的心理过程。因此寻求归属感是奥尼尔一生都在不断探索思考的问题。
从尤金·奥尼尔早期现实主义剧作《天边外》到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送冰的人来了》,剧中的主人公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窘境,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之地,无力改变现实又不甘心,转而走向对现实的逃避。应该说,奥尼尔文学作品中的这种倾向不是偶然的,出现于他的作品中的这种模式化的遁世主题是于奥尼尔的个人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二、文学与历史
尤金·奥尼尔经历了美国建国以来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他先后亲眼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创伤,再加上他独特的爱尔兰后裔的身份,因此其作品中更多的笔触着重于描写美国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就如同生活在社会的牢笼里,不停地挣扎,想要逃遁,却又发现自己无处可逃,最终转向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1946年,奥尼尔曾向他的儿子提及:评论家未能捕捉到我和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是一个爱尔兰人。”一方面,他对自己的爱尔兰血统引以为豪,并且不止一次向他的朋友提到,在盖尔语中,“奥尼尔”的意思是“冠军”。但另一方面,奥尼尔的一生都紧紧与这段历史相联系,作为一个外乡人,他一生中始终感到无家可归,仿佛并不完全知道命运要把他安排在哪儿,这与他的爱尔兰后裔身份有极大的关系。这段历史对于奥尼尔来说是一段既纠结又无从割舍的历史,尤金·奥尼尔祖先与至亲在爱尔兰早年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彻头彻尾的令他们绝望的生活经历。他们来到美国并且决定再也不想提及他们离开家园爱尔兰的真正原因。所有的家人都知道过去对于他们的生活造成了无以言表的创伤。在美国,奥尼尔的父亲詹姆斯为了赚钱放弃了他所钟爱的莎士比亚剧作的表演,转而在当时流行的剧目中扮演角色并因此声名鹊起。然而,物质的富足并没有为他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他不断的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因为在爱尔兰那段历史中, 虽然爱尔兰人同不列颠人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他们最终还是被迫放弃了他们的财产和权利,其中所经历的无奈的背井离乡的痛苦可想而知。对于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讲,他们永远是来自异邦的人。虽然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远渡重洋,才到达北美大陆的新英格兰,却没有料想到仍然被人瞧不起,老奥尼尔一家一直遭受当地新英格兰人的排挤,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既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得无法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这种无法找到归属感,想要逃遁却又无处可逃的无根的感觉伴随着奥尼尔的一生。
另外,奥尼尔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在奥尼尔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对于他的心理及个人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作品中潜意识中对于无情战争的描述。由于对于战争破坏力的深切担忧,在他创作的不同阶段,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对于战争主题的关注。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他的创伤和困扰再也无法愈合。他曾经说过:他不想逃避战争,他想要为他的国家服务,但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讲,明知战争是为达到某些富人的特权而战,参战无异于自己去寻求自杀,这未免是可笑的。早在美国参与二战之前,奥尼尔就曾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力劝停止这种同胞之间的杀戮,他认为所有地球上居住的人们都是同胞,不应当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互相残杀。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奥巴马空前的感到沮丧和困扰,因为他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从他这一时段的工作日志来看,他极端的憎恶战争中的非人类的、野蛮的、互相残杀的可恶行径,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这极大的威胁了人类自由和文明的进程。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法西斯和欧洲战争的愤慨。战争也影响了作家的写作,特别是在美国宣布参战以后。在他的作品《悲悼》中,奥尼尔通过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憎恶。彼得是一位刚从前线返回的老兵,宣称他不想伪装成一位英雄,因为他已经亲眼目睹了战争有多残酷。奥林作为剧中的另一个人物,阴差阳错的参战并具有讽刺意味的成为一名战地英雄,他回忆了在圣彼得堡战壕中的经历。像其他战士一样,他认为战争中的将军都是愚蠢至极的,他多么希望交战双方放下武器,握手言和。然而,战争的噩梦和恐惧一直伴随者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的历史在奥尼尔的笔下是毫无意义而言的,绝非英雄主义或爱国主义的体现。奥尼尔对于战争的无情鞭挞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深刻鲜活的描述,他无情地鞭撻了酷虐的战争。endprint
三、文學与权力话语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将文学作品视为某个特定历史时代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的文本,认为文学作为话语实践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最强音符。无论是哪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包含着对社会主流意识文化的挑战和质疑,而这些颠覆性的或与主流声音相左的元素, 却又常常被权力机制抑制在可以超控的范围之内,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著名的“ 颠覆”(subversion)与“遏制”(containment)的权力模式。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中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冲突的话语,这正是“颠覆” 与“遏制”理论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颠覆”和“抑制”并重,读者既可以发现他的作品蔑视权威、颠覆权力,同时又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妥协的作用。本文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美国梦与家的主题两个方面探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奥尼尔作品中体现出的“颠覆”和“抑制”。
传统上,美国梦的内涵事实上是一种诱人的理想其建立并发展于特定的美国历史。美国梦的精神实质最早来源于清教徒,他们因为其宗教信仰被迫离开英国,乘坐“五月花”号迁徙到美洲大陆。清教徒被认为是基督教中最值得受到尊重的分支。他们具有勤俭节约、进取向上、坚持不懈的开拓精神,除此之外,他们具备节制、自省和正直、独立的优良品德。作为前往美国大陆的开拓者,这些优点都是清教徒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因此,美国梦正是植根于这样的特定的历史特征的。人们相信通过勤奋和坚持可以很快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价值观不仅被清教徒所珍视,同时也被早期的欧洲移民者奉为立世宝典。正是美国梦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断努力,把生活中种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为可能。这种信念不仅激励着历代的美国人民,同时也激励历代的美国的移民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为他们的梦想努力搏击。
然而,在尤金·奥尼尔的笔下,他颠覆了美国梦的传统模式。尤为突出的是,他颠覆了美国梦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纵览奥尼尔的剧作,他创造了无数怀揣美好梦想,终日辛劳奋斗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在美梦幻灭之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逃遁,沉迷于酒精或毒品中聊以度日。
奥尼尔颠覆美国梦的最为典型的剧本是《送冰的人来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位于纽约市的一个条件及其低劣的下等酒店-霍普酒店。在这家酒店里,终年居住着一群潦倒度日、终日无所事事,依靠谎言、酒精和毒品来麻醉自己的人。他们大都是被社会完全抛弃的六十岁左右的老者,他们年轻时也曾有过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曾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过,然而,残酷的现实终究打败了他们,到头来他们发现美丽的美国梦不过是一个绚丽的泡沫。面对不能实现的梦想,他们无一例外在梦想幻灭之后,选择了逃遁:终年栖身于昏暗破烂的下等旅馆,用谎言和酒精麻痹自己。
因此,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美国梦为每个美国人描绘出未来成功的画面,强调造物主赋予他们的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但美国梦在尤金·奥尼尔的笔下彻底被颠覆了。然而,另一方面尤金·奥尼尔的父亲詹姆斯是一位美国梦的坚定信仰者。他踏上美国的国土,为了梦想而奋斗,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在美国梦这一主题上,尽管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颠覆性的元素, 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奥尼尔也不可避免地被美国主流社会思潮所牵制遏制, 从而导致他在创作中,仍然显示出对于美国梦的希冀,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体现了新历史主义的抑制力量。在尤金·奥尼尔的自传体小说《长日入夜行》中,小儿子埃德蒙是一个内心追寻纯洁、宁静的生活的年轻人。面对最瑰丽最美妙的美国梦,他为之全力奋斗。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美国梦的受害者,因为对于个人来讲,实现美国梦绝非个人努力可以做到的。梦想终归是梦想,当美国梦的追随者彻底醒悟的时候,发现这所有的一切终究是一场空。在《天外边》中,主人公罗伯特想要通过努力重新获得露丝的爱情,然而现实世界中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更糟糕的是,他被认为是一个胆小鬼。不管他如何努力奋斗,他已经被残酷的社会和无情的现实彻底遗忘了。罗伯特是一位忠实的追梦者,然而,他所做的就是游移于现实与梦想之间。最终,他在寻梦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这些美国梦的追寻者全力寻梦而无果的时候,他们不知怎样去思考现实生活中困顿的人生应该如何应对。转而开始选择逃遁,逃避着自己的病情,逃避家庭与现实生活,似乎在逃遁的现实中可以找寻到那一方避难之处。
在奥尼尔戏剧中最常见的另一个主题是家的主题,在奥尼尔的笔下,他对于这个主题的释义不同于美国传统戏剧中其他作家对家的主题的解读。他在对于处理家的主题的方式上也表现出相对保守和模糊的态度,这也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新历史主义颠覆与抑制对于作家的影响。奥尼尔著作中所关注的是现代美国不同家庭的生存状态,他讲述了不同家庭的难以言说的生活遭遇,着重展示的是现代商业文化下的不和谐家庭,意在引起现代人的反思。同时,作为一名爱尔兰移民家庭,他的家庭又有着独特的艰难生活历程。在他的剧作中,他重塑了不同的家庭成员痛苦挣扎的生活经历,这是对传统的家庭主题的颠覆。例如,在《长日入夜行》中,奥尼尔描述了自己一家人,每个家庭成员都颇具才华,父亲是有名的喜剧演员,他本人是知名的剧作家,儿子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作为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后裔,相比于美国人,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别的美学和审美视觉,这是爱尔兰优于美国之处。古老的爱尔兰文明和新生的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不仅仅在权利话语中得到强调,它同时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奥尼尔颠覆和抑制了家的主题,当代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从侧面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是对社会现实的间接反映。
尤金·奥尼尔一生都在追寻生命中的那片家园,尽管在追寻的道路上伤痕累累,但透过他的作品,读者仍然可以窥视出他对美立坚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邵锦娣.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看奥尼尔的悲剧意识[J].求是学刊,1990(6).
[2]左婷.浅析尤金·奥尼尔戏剧作品中主题思想的嬗变[J].东京文学,2011(3).
[3]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美国史诗[M].西蒙出版公司,2007.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