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念语小议

2017-09-21 17:36王芬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6期
关键词:用典

王芬涛

摘要:欧阳修的组词《采桑子》十首是一组鼓子词,其中西湖念语作为演唱前的开场道白与其他鼓子词的致语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了欧阳修作为文坛盟主与众不同之处。西湖念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骈散结合,萧散疏宕;用典少,但精切而明晰;色彩平淡,风格清空流转。

关键词:念语;骈散;用典;平淡

念语,又称致语、乐语,也就是演唱前的开场道白。关于念语,《宋史》和《东京梦华录》均有记录,《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云:“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1]。由此可见致语是百戏表演之前的开场白。《宋史·礼志十六》云:“元祐三年六月,罢春宴。八月,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翰林学士苏轼不进教坊致语故也。”[2]这说明致语是由词臣所写,因此致语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明代的徐师曾对致语作了明确的说明:“乐语者,忧伶献技之词,亦名致语。.......宋制,正旦、春秋、兴龙、地成诸节,皆设大宴,仍用声伎,于是命词臣撰致语以畀教坊,习而诵之;而吏民宴会,虽无杂戏,亦有首章,皆谓之乐语。”[3]王国维也认为:“宋人遇节令、朝贺、宴会、落成等事,有‘致语一种。宋子京、欧阳永叔、苏子瞻、陈后山、文宋瑞集中皆有之。”[4]徐师曾和王国维都认为致语是一些重大场合及节日表演节目之前的开场白,并非鼓子词专属,在大曲、法曲、诸宫调、调笑、传踏等曲中均有,由词臣撰写,采用骈体的形式,有一定的套语,主要用来交代写作缘由,阐释主题、思想。

由于鼓子词的音乐属性,在传唱过程中许多致语大多失传。目前流传下来宋代的鼓子词仅三组鼓子词有致语流传下来,分别是欧阳修的《采桑子》(西湖念语)、李子正的《减兰十梅》、王庭珪的《点绛唇》(上元鼓子词并口号)。这三组词的致语都用骈体的形式写成,都有诸如“聊佐清欢”、“聊资四座之欢”、“鼓子衹候”、“慢动三挝”等套语。除了套语相似之外,《采桑子》致语的主体部分与李子正的《减兰十梅》、王庭珪的《点绛唇》(上元鼓子词并口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骈散结合,萧散疏宕。

鼓子词的致语多采用骈文的形式。骈文以四字句与六字句为基本,讲究句子的工对、音调的和谐、文辞的华美。李子正的《减兰十梅》、王庭珪的《点绛唇》(上元鼓子词并口号)的致语完全符合骈文的基本要求,王庭珪在《点绛唇》致语中云:“铁锁星桥,已徹通宵之禁;银鞍金勒,共追良夜之游。况逢千载一时,如在十洲三岛。有劳诸子,慢动三挝。对此芳辰,先呈口号。”这完全是按照骈文的四六格式写作致语,对仗工稳。在骈文中追求对仗的工稳是骈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过分地追求作品的工稳就免不了琐细繁复,甚至缺乏音节上的跌宕起伏之感。以《减兰十梅》的致语为例:

窃以花虽多品,梅最先春。始因暖律之潜催,正直冰澌之初泮。前村雪里,已见一枝;山上驿边,乱飘千片。寄江南之春信,与陇上之故人。玉脸娉婷,如寿阳之传粉;冰肌莹彻,逞姑射之仙姿。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香欺青女,冷耐霜娥。月浅溪明,动诗人之清兴;日斜烟暝,感行客之幽怀。偏宜浅蕊轻枝,最好暗香疏影。况是非常之标格,别有一种之风情。姮娥好景难拼,那更彩云易散。凭栏赏处,已遍南枝兼北枝;秉烛看时,休问今日与昨日。且辍龙吟之三弄,更停画角之数声。庚岭将军,久思止渴;传岩元老,专待和羹。岂如凡卉之娇春,长赖化工而结宝。又况風姿雨质,晓色暮云。日边月下之妖娆,云里霜中之艳冶。初开微绽,欲落惊飞。取次芬芳,无非奇绝。锦囊佳句,但能仿佛芳姿;皓齿清歌,未尽形容雅态。追惜花之余恨,舒乐事之余情。试缀芜词,编成短阕。曲尽一时之景,聊资四座之欢。女伴近前,鼓子祇候。①

这是鼓子词中是最长的一篇致语,主要写借骈文的形式描摹梅花在风、雨、雪、月等不同气候下和场景中所呈现的风姿雨质,整篇致语句式工整,以四六句为主,而且句句相对,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划一而缺少变化,繁缛蔓衍,琐细繁复。

欧阳修的《采桑子》之西湖念语同样是采取骈文的形式,但是欧阳修却以古文家的身份有意打破这种整齐划一的骈四俪六以及对仗工稳的格式,以古文的体制加入散行单句,在整齐而和谐的对仗之外而富有变化,骈散结合,具有一种萧散疏宕的感觉。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於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阵薄伎,聊佐清欢。

这篇致语不足两百字,却在骈四俪六之外穿插五字句、七字句,以及诸如况、于、或、而、安等虚词,音节上富有起伏之感。另外,欧阳修并没有刻意地追求对仗的工稳,而有意加入散行单句,以古文之法入骈。“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上下两句属对工稳,之后的“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加入散文的句式。同样“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亦是散文笔法,这种古文的作法打破了原有的和谐工稳,另辟蹊径,读之“萧然出四六畦轸之外”,给人与疏宕之感。

2.用典少,但精切而明晰。

骈文还讲究用典,甚至有的骈文还一句一故事,显得尤其冗杂。西湖念语采用骈文的形式,但其用典非常的少,力求精切、明晰。全篇只用了王献之和陶渊明的典故,统摄整篇致语,甚至《采桑子》十一首词。首先借用了王献之和陶渊明的典故非常精切的表达了看竹何须问主人的兴会和醉酒即卧的逸致。欧阳修仰慕魏晋名士王献之和陶渊明,其实是表现自己对精神上的超脱和自在的追求,所以欧阳修称自己为闲人,悠游于清风明月之间,吟赏“擅东颍之佳名”的西湖风光,蛙鸣暂听,曲水临觞。这是欧阳修所追寻的高层次的审美感受,这正与王献之、陶渊明的兴会和逸致相契合,思路明晰,无冗杂之感。相比较而言,李子正的《减兰十梅》致语用典就甚为复杂,例如用寿阳公主之典喻梅花之美,以姑射仙子喻梅花的飘逸之姿,以青女霜娥喻梅花傲霜绽放。其他还应用了嫦娥、庾岭将军、传岩元老等典故极写梅花的风姿。一篇不足400字的骈文所用的典就六处之多,甚至有的典故如传岩元老极为生僻,具有传统骈文雕章绘句的浮华之习。王庭珪的致语也是句句用典,主要只用唐中宗时期,京城正月望日,举行灯会的典故,皇帝特许夜行,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皆赋文作诗,以记其事。其中苏味道、崔液等人所作之诗为人称赞,王庭珪化用了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崔液的《上元夜六首》的诗句而成。这种用典不是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出发用典,因而让人觉得生僻难晓。相反,欧阳修的用典少而精,典故统领整篇致语,甚至《采桑子》十一首词情感基调,表达退居颍州之后的闲情逸致以及与老朋友在一起的自在。整组词的思想和感情都因为这两个典故得到了明确的体现。endprint

3.色彩平淡,风格清空流转。

平淡、清空是相对于其他致语的辞藻富丽、撏扯堆砌而言的,欧阳修在西湖念语中少用典、时用散句,内容上表达闲情逸致和悠游自在为主,西湖念语中所涉及到的竹、酒、清风、明月、闲人、蛙鸣等物象构建了其色彩平淡的特点,加之采用骈散结合的形式,使其节奏上有一种跌宕起伏之感,所以西湖念语的風格就显得清空流转。瞿兑之在《中国骈文概论》谈到宋代以古文之法写骈文的时候云:“这种新文体是不用典的骈文,是以古文作法来作的骈文,也可以说是白描的骈文。仿佛画家从金碧山水解放到水墨山水一样,大约这种风气,从欧阳修创始。”[5]鼓子词中的致语多以骈文的形式来写,因此讲究对仗的工稳、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以及用典的繁复,这些因素造就了传统的骈文就是金碧山水,辞藻富丽,琐细繁复,这类金碧山水般的作品在鼓子词就以李子正的《减兰十梅》致语和王庭珪的《点绛唇》(上元鼓子词并口号)为代表。而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古文大家,在其一般的骈文创作中有意创新,以古文之法入骈文写作致语,使其西湖念语呈现出清空流转的风格,犹如一幅色彩平淡的水墨山水画。

结语

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组鼓子词,作为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词大多都具有致语、念语之类的开场道白,以交代写作缘由,阐释主题、思想等,目前宋代鼓子词中保留下来的致语仅有三组,与王庭珪、李子正所写的致语不同之处在欧阳修以古文之法打破了整齐划一的骈文形式,没有堆砌典故,精切地表达写作主题和阐释思想,大量采用清风、明月、闲人、酒、竹等物象,使其念语犹如一幅色彩平淡的水墨山水画,风格清空流转。欧阳修作为文坛盟主有意诗文创作的改革,尤其是反对浮靡的文风,在其主持文坛之时就对西昆华美密丽、艰涩的诗风就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在散文创作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典范,对前代的骈文进行了改造,既有活泼流动的散文倾向,又增强了骈文的抒情意味。欧阳修在诗文创作的改革充分体现在这几百字的西湖念语之中,骈散结合,色彩平淡,风格清空流转,是欧阳修在诗文革新方面的一个缩影。

注释:

①论文中所引用的鼓子词以及致语均引自唐圭璋编纂的《全宋词》。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注.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686.

[2]元.脱脱.宋史.礼志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88.

[3]明.徐师曾.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9-170.

[4]王国维著.赵健注评.人间词话手稿本注评[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147.

[5]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24:104-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典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从《疏影》看姜夔咏物词的用典特征
论《诗经》中“黄鸟”典故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的使用
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谈用典手法的鉴赏教学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论用典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