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摘要:本文针对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研究了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并探索相应培养方案。
关键词:医护情境;医学生;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78-02
一、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实现与患者、家属及同事的有效沟通,然而目前医学生以及在职医护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理想。一是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部分学生恐惧与外籍人士交流,在遇到外籍患者时,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二是外语能力不过关,把本国语言的说话方式错误地代入对方语言,造成词不达意的情况。三是跨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于其他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家庭观、风俗禁忌、医疗体系等方面的特征不甚了解,这都降低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的研究
Spitzberg Cupach于1984年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要素,分别是动机、知识和技能。动机指交际愿望;知识指对交际的理解以及对各种文化变量的认同;技能指进行交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留意能力、模糊容忍能力、自我平静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行为调节能力、准确预测与解释对方行为的能力。Deardorff的金字塔模型则将跨文化沟通能力分为态度、知识和技巧、内在后果目标和外在后果目标四个层次。态度指尊重其他文化和文化多元性,并对跨文化学习持开放的态度;知识和技巧指对文化概念、特定文化和社交语言的认识,以及聆听、观察、解释、分析、评估、对应等交际技巧;内在后果目标指对沟通方式和行为差异的适应、能选择和采用合适沟通方式;外在后果目标指有效的行为和沟通。2007年国内学者杨盈与庄恩平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全球意识包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文化调适指心理调适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知识包括价值观、历史、社会习俗等文化知识;交际实践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及交际策略能力。而张卫东和杨莉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分别对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理解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和应对文化差异的要求。
三、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针对医护情境跨文化交际的特征,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如下:
首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是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具体指能够尊重其他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并乐于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士交流。其次,医护人员需具备医护外语能力、医护情境文化知识以及交际能力,三者是平行关系,互相补充。医护外语能力指掌握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外语知识;掌握医护情境委婉语及礼貌用语;并掌握非专业医护外语及专业医护外语。医护情境文化知识包括不同文化在价值观、生死观、家庭观、时间观、空间观等方面的差异;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差异;风俗习惯及禁忌知识;不同国家医学体系差异以及基本的宗教知识等文化知识。交际能力包括医护情境中必备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医护情境跨文化实践指运用以上知识与能力实现有效的交际行为,达成与其他文化背景的患者、家属及同事的有效沟通。
在针对医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可适时加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职业需求。
四、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块
根据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笔者认为可设置如下培养模块:
1.文化与语言交流。由于不同的国家使用的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不同民族使用的词语及表达方式均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上,所以,若对所学语言的文化习俗与母语的差异了解肤浅,不能摆脱自己母语文化的思维习惯和交际规则的约束,在交际中,交际规则的转化、思维方式的调整、行为举止的适应等都会使交际双方感到不知所措。针对医学情境的交际特征,在文化与语言交流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跨文化语言沟通倾向、医学情境委婉语的使用、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医疗用语与非专业人士用语转换。
2.文化与非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包括基本姿态、动作、表情等。非语言表达与语言表达一样都是文化载体,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会因文化的差异而引起误解。拉弗勒·恩格尔(Raffler Engel)将误解分为三类:理解错误、未引起注意、理解夸大,其中理解错误是最常见的。因此,在本模块中,学生需理解不同文化中姿态、动作及手势的含义、眼神及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身体接触习惯的差异。
3.时间观和空间观。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模块中,学生需要了解时间观念对于病人就诊的影响以及西方国家重视时间、讲求效率的文化特征在医疗制度上的体现,掌握有效沟通方法保障病人的安全及隐私,并尽可能使病人感到自主与自我认同。
4.文化观念在医护情境中的体现。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医护情境中也有所体现,这包括价值观的不同、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不同、家庭结构与观念的不同等各方面。例如,西方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肯定人的个性,主张个体的充分自由,处处体现人本位的观念和社会习惯。在医护情境中表现为对于患者个人意志的充分尊重以及患者知情权的保障。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时需考虑以上两点。
5.宗教与护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学的日渐完善,不少医院都对有宗教信仰的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重视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和帮助,从而达到其身心的整体护理,促使患者尽快地康复。因此,如何与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士进行沟通也应是医护人员应该面对的课题。
五、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
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学生应打好语言基础,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及沟通能力。在第二阶段,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掌握中、西及其他地区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模式、社会结构、民俗禁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异同,为进一步开展医护情境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在第三阶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并具备跨文化沟通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医护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与外籍患者、患者家属及医学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技巧。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线上教学、课堂讨论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及跨文化沟通技巧。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学习相关主题内容,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另外,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设计一定的情境,提出具体的沟通问题,给出特定的沟通对象,让学生深入第一现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实际沟通能力。课下应鼓励学生加强自我训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例如英语沙龙、医院见习等,自觉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8-16.
[2]Deardprff,D.K.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 definition,model,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broad [A].V.Savicki.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Transformation[C].Sterling,VA:Stylus Publishing,2008.
[3]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