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趋低性自我认同的成因与隐忧探析

2017-09-21 04:50辛志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大学生

辛志军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呈现出明显的趋低性,自我认同的趋低性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深入研究大学生自我认同趋低性的成因与隐患,能够为探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认同;趋低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62-02

“自我认同”概念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所信赖的人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1]。它体现着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是个体人毕生追求的核心的心理发展任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状况呈现出了比较明显趋低性,认真研讨这种趋低性的原由和隐患,对高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趋低性自我认同的成因

1.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校普遍扩招前,在原有的国家教育体制下,经费长期不足,竞争激烈,高等教育呈现为“精英教育”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态势就体现了只有较少的青年能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所以在很长时期内,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象征。

高校进行扩招后,大学教育逐步转为“素质教育”。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学生录取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也大幅度降低。据国家教育部公开的统计数字,在1999-2008年的10年时间里,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59.68万人增加到607.6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增加到23.3%。大量学生的涌入客观上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原有的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逐步呈现出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状况,而这两方面的建设又都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的时期内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教学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下滑的趋势。在这个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中,虽然显现为暂时性的整体教学质量下滑,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大量青年有了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机会所带来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的一定时期内曾经面对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结束后会得到缓和。

2.大学生就業竞争日趋严峻,就业期望值趋低。大学生的最终就业情况可以说是其多年学习生活的最实际和真实的“试金石”。在我国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来分配,不存在能否就业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毕业时面对的是双向选择的局面,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度、是否能找到合适自己岗位的可能性、以及就业岗位的竞争性都成为能否就业的内在因素。这种巨大的变化使大学生心理上普遍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和紧迫感,过去“天之骄子”地位的丧失造成了自我认同方面的趋低性现状。此外,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就业方向呈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就业岗位有趋低性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逐步在中等和小型企业,或者乡镇民办企业中实现,还出现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3.大学生就业后的待遇状况致使心理落差加剧。大学生毕业后的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旧的国家包分配的体制下呈现出的鲜明特点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端起了“铁饭碗”,在收入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国家调整了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式为自主择业后,随着高校扩招浪潮以及各类高校的开办,大量的大学生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就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由过去的稀缺状态转入基本饱和,甚至某些专业进入了过度饱和的状态。这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就业单位对录用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际薪资水平与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在一个时期呈现出比较大的差距。2009年9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和副部长胡晓义公布:“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逐步趋向一致,水平在1400元/月左右”。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大学生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其心理预期值之间的差距明显。

二、大学生趋低性自我认同的隐忧

1.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与学业不良现象加剧。当代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在娱乐性生活方式不断影响下,自我管控力的不足成为突出的特点。据进行有关现象研究的学者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学习成绩认同方面,很少有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5%),大多数人的态度是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2.5%)[2]。他们认识不到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要求所有的劳动者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新知识、新的技术”[3]。结果就是在其应该完成的初期的知识积累阶段——大学生活中,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学习主动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学现象。在这种厌学情绪的严重影响下,面对较差的学习成绩,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会落入自我评价日益趋低的状态,并且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核心自我评价对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厌学情绪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相当,对厌学行为的直接效应明显大于间接效应。

2.大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现状加剧。由于大学生趋低性的自我认同,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也缺乏认同,同时由于高校也普遍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对学业缺乏热情,对学业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以及缺乏应付学业困难的信念。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方面是物质利益的吸引,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生活的渴望,普遍在社会打工或做兼职,其时间占用上甚至超过了在校上课的时间。这种不平衡的时间分配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成绩,使学习任务难以完成。社会化的影响使学生过早接触社会的不良现象,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风气也融入了大学生日常行为,据四川某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39.1%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

3.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认同度降低加剧了“读书无用论”蔓延。社会上普遍认为求学读书首先是要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以后的经济收入没有太多贡献,不能帮助受教育者改善生活,不能实现个人向上一级阶层流动的目的而感到高等教育无用的论调和看法。实际上,大学教育在国人的心中往往趋向于“职业教育”,这与中国传统思维上的“学而优则仕”有很大关系,上大学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职业,最起码是辅助个体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方法,一旦这个方法不能实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读书和求学就会成为没有实际价值的行为而遭到质疑和冷落,这是对当前全社会教育价值追求的心理趋势的一种解读。《广州日报》2009年1月24日报道的“农村大学生30年减半:成本高谋生难”和2009年4月21-22日腾讯网登载的“万人弃考背后的农村教育之痛”都说明了“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心理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

4.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倾向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也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围绕未来就业目标,形成切合实际、符合个人特长的个人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重要驱动力。在整个大学阶段,如果“前途意识”能在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在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指引下进行合理安排,不但会成为个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动力,也会因有明确的目标感和方向感而减少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迷茫、从众心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群体个人“前途意识”冲击的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发生冲突而导致的巨大心理落差,使大学生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常常伴有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负、利己、自我否定、攀比和盲目从众等不健康心理和情绪,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心理危机。据2014年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一份调研,对“如何评价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状况”的问题,被调研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有2/5认为“比较严重”。[4]

综上所述,造成当代大学生趋低性自我认同的成因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收入状况有紧密联系,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的加剧、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和提前社会化。这种趋低性自我认同状况应当引起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心理科学,2007,30(04):869-872.

[3]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12.

[4]马建青,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73-75.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