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要】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教师调控为手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学案 合作探究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54-01
1.引言
1.1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设计的构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是在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探究,课堂教学期间,合作之中有探究,探究之中有合作,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该模式有效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尝试,设计的一个适合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2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就是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不同.它更注重实证研究,采用学生行为表现现场观测、课堂教学分析、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
3.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3.1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程序设计
3.1.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从制订学案开始,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然后教师再根据探究的难易程度,或让学生直接探究,或把探究目标分化成系列尝试题再去探究。尝试题的设计要有利于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学生在课前预习学案,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充分自主,高效合作
学生根据学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也可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生物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涉及的问题。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3.1.3交流反馈,拓展延伸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解决不了的尝试题,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新的疑问.在此环节,各小组提出的疑问,先在组内交流试解,组内解答不了的由其他小组解答,其他小组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各小组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争论,可以辩论。在合作讨论、辩论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3.1.4小组评价,激励成功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2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3.2.1“生物学史”是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从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生物学史上,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许多诸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遗传定律的发现等经典的科学探究实例.其中蕴涵着活生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对待科学的态度与奉献精神,这为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2.2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和重建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已有的知识、信念、个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而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或相同的背景经验上进行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活动,而且是在与其他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实现的,是一种群体活动。
3.2.3“生物实验”是实施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更加主动、富有个性。
4.有效实施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的两点建议
4.1完善考核体系,加大培训力度
首先,要想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进一步完善考试的评价体系。学案式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效果相对更加明显,因为它更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效果,而不只光是知识集聚的效果。其次,现代社会变化之快,要想与时俱进,必须终身学习,尤其是新生事物学案导学,只有先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才能很好的实施,进而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4.2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因“材”施教
学案只是众多的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具体“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运用“学案”,不能因此摒弃其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课件,板书,电教等。例如,在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模拟动画时,直观的图片展示更能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共鸣,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可以通过真实的反应生态问题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演示,则能更好的达到情感教学目标。
总之,“学案式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该模式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金龙.编写《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远方出版社,2007 年 11 月.
[2]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主编《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