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在中国的传播史

2017-09-21 21:38苏生文
看历史 2017年9期
关键词:香芋落花生花生

现代作家许地山著名的美文《落花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许地山以物喻人,提倡为人要像落花生一般朴实无华,文章也真实描述了落花生这种植物的不同之处。落花生,一般称之为花生,豆科,落花生属。它的果实不像大多数植物的果实那样生长在地面以上、挂在枝头,却深埋在地下。花生开花授粉之后,子房的基部会长出一根细细的果针,向下生长到地面后会插入土里,花生的果实就在黑暗的地下发育成熟。

花生在今天是非常常见的经济作物,有炒花生、煮花生、花生汤、花生糕、花生糖、花生碎等等花样翻新的花生美食,还有优质的花生油,做饲料的花生秧,做肥料的花生渣等,几乎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作为一种外来植物,它被中国人熟悉和接受,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千岁子”“香芋”“落花生”

现在一般认为花生的原产地在南美洲。2014年4月,国际学界对花生全基因组完成了测序,最终证明花生是个杂交起源的物种,它的两个亲本,一个是现在园艺上经常用的蔓花生,另一个叫Arachis-ipaensis,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北部一带。大约距今6000 至4000 年前,这两个物种发生了自然杂交,形成了今天栽培花生的祖先。跟很多南美原产作物一样,花生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从南美传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地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之一,依据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次考古发现。1958年和1961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和江西修水山背遗址中先后出土了若干有点像花生的植物籽粒。发掘单位分别将这两次发现的植物籽粒送交浙江农学院种子室和江西农学院植物学教研室鉴定。浙江的标本残缺,鉴定书的意见是:“花生,全部炭化,其中一颗种皮已脱落,两片子叶裂开;另一颗尚残留一小部分种皮,呈灰白色……但花生栽培历史,古籍中很少记载,因此,确切年代,很难断定。”(浙江省文管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浙江的标本又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种子室的专家鉴别,认为标本的籽粒过于残损,无法鉴定。江西的出土标本比较完整,鉴定书中肯定了是花生的籽粒,年代分别为距今4700±100年和4800±100年(江西农学院植物研究室《江西修水山背地区遗址出土生物遗体鉴定书》,《考古》1962年第7期)。

考古学认定某一个结论是非常严谨的,这两次发现的植物籽粒,实际上只有一例能被确认为是花生标本。这样的“孤证”,用来说明“花生原产中国、并不是地理大发现后才从美洲引入的”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

考古发现的证据不足,那么古籍中的记载是不是也如鉴定专家所说,“花生栽培历史,古籍中很少记载”呢?有学者提出,在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之前,中国古籍上已经出现了关于“花生”的记载。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304年)中有“千岁子”一条,说:“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其子一苞恒二百余颗,皮壳青黄色,壳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似肉豆蔻。”有人认为这里说的“千岁子”,可能就是花生的别名。另一条材料中则明确提到了“花生”,即晚唐段成式(803-863)的《酉阳杂俎》:“又一种形如香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因为这种“花生”长得很像“香芋”,所以那之后人们常常把“香芋”和“花生”“落花生”并用或者混用。比如出版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的《上海县志》中所记的“香芋”,有人认为指的就是花生。不说西晋和晚唐这两条年代久远的记载,就说弘治十七年,距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1492)才过去了十来年,当时中西方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花生是不可能那么快就传到中国来的。因此,有学者就此得出结论,中国也有原产的花生。

不过,将我们现在所说的花生的生物学特征与古书中的描述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不论是“千岁子”“花生”还是“香芋”,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花生。《南方草木状》中的“千岁子”,一个苞里有二百多颗籽粒,这显然不是花生,而是一种攀缘在岩石上的植物,有人考证它是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称之为“仙人掌草”的植物(游休龄《说不清的花生问题》,《中国农史》1997年第16卷第4期)。《酉阳杂俎》里的“花生”,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花生,因为生长方式和种植方式不对。花生的茎一般是直立生长的,茎秆不高,没有蔓,不需要“架小棚使蔓之”,像种黄瓜、丝瓜等植物那样搭个架子供它攀爬。这里的“花生”应该是一种不知名的和“香芋”很相像的“蔓生”(爬藤)植物,只不过恰巧同名罢了。

这里还需要重点辨识一下“香芋”这种植物。“香芋”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多种含意,现在我们常说的“香芋”,一般指的是芋頭一类植物的地下块茎,比如南方人所说的小个的“芋艿”,还有大个的槟榔芋(即著名的荔浦芋头),在植物学上它们属于泽泻目天南星科。而古籍中那些曾被叫做“花生”或“落花生”的“香芋”,却另有其物,指的是一类俗称“土栾儿”或者“地栗子”的豆科植物。它的块根是直径2-4厘米的小球球,外表有点像小土豆,味道甘甜软糯接近栗子。著名的农史著作《汝南圃史》(成书于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是这样描述它的:“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秋尽冬初,取之煮食,味甚甘美,人所珍贵;若未经霜,则味苦难入口。”这段话也解释了这种“香芋”又别称“花生”的原因,是因为它“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这个特点粗看起来虽然和花生有些相似,实质却不同——《汝南圃史》中“香芋”的“果”,其实是它的地下块根,和土豆、甘薯等等的地下块茎、块根是类似的,只不过个头偏小;而花生的食用部分,则是长在地下的果实,仅仅是因为一种巧合,“香芋”才有了一个“花生”的别称。endprint

总之,不管是考古学证据,还是古籍记载,都不足以证明我国原产花生这一结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花生原产南美洲,是从海外传入我国的。

明末,花生第一次传入中国

产生于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期)的名著《红楼梦》第十九回,有一段贾宝玉瞎编的故事,说是扬州黛山林子洞中的耗子要学熬腊八粥,小耗子打探得山下庙中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更有果品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在这个故事里,“落花生”和“香芋”这两种植物,已经被很明确地区分开来。而实际上,人们对这种外来植物的了解,比这个时间还要早。

地理大发现后,花生首先从南美传到欧洲,不久后就随着葡萄牙人的殖民活动引种到南洋群岛;还有一种说法是由秘鲁沿太平洋东岸传到墨西哥,然后经商船传入菲律宾群岛,再传入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没有经过欧洲。

据《明史》记载,正德六年(1511),当时被中国人称为“佛朗机”的葡萄牙人以武力占领了满刺加(今马来西亚),不久又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大约在16 世纪中期,有一些闽藉海商,私自与葡萄牙人做生意,花生很可能就是他们从葡萄牙人手中得到并引种回家乡的。浙江明代方志中有“落花生原出福建”的说法,清人张璐在《本经逢原》中也说“长生果产闽北”,这表明福建是引种花生最早的地方。

花生喜欢炎热干燥的气候和松软透气的土壤,福建、广东的不少地方正好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到明朝末年,也就是17世纪初,福建的泉州、漳州、兴化、邵武、汀州,广东的广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府都种有花生,接下来又扩展到广西的一些府县。到了清代初期,安徽、江西、云南也已经有少量的花生种植。

明末清初的学者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中所描述的落花生的性状、栽培方法包括味道等等,都已经比较详细和清楚:“番豆名落花生,土露枝,二、三月种之,一畦不过数子,行枝如蕹菜虎耳藤,横枝取土压之,藤上开花丝落土成实,冬后掘土取之,壳有纹,豆黄白色,炒食甘香似松子味。”

19世纪以后,花生又向北推广至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在扩种的过程中,花生也在各地得到了很多个俗名,除了最普通的“落花生”,还有“土露子”“万寿果”“长生果”“人参豆”“地果”“滴露生”“无花果”“滴花生”“地豆”“落地松”“花松”“豆魁”“落花参”“番豆”“延寿果”“及第果”“地蚕”“白果”“相思果”等。

花生天然具有较强的商品属性,种植花生的地方,很快就能靠它获利。在广东的高州、雷州、廉州、琼州一带,花生的种植面积已经很大,用途也多种多样:作为出口海外的商品,整车整车的花生被运上海船;作为礼品,它被整齐地包在纸包里,贴上红签;作为宴席间的配菜,被考究地堆叠在餐盘中;而作为寻常的下酒菜,又从早市到夜市随处可见。除了直接食用,花生油已经在当时的福建、广东一带很普遍地使用,除了做烹调油,还像菜籽油一样被当做照明用的灯油。1885年,广东南海文人梁起(以瑭)作《花生賦》赞云:“仙子黄裳绉春彀,白锦单中笼红玉。别有煎忧一寸心,照入劳民千万屋”,指的应该就是当地人用花生油照明一事。

除了在广东,其它方志中也记载了花生对当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性,比如广西浔州的花生“每年出息,可抵谷石之半。”而在广西贵县,“瘠土之民,并无谷粒,其完粮完婚之事多藉此。”

花生还经由我国传到了亚洲其他地方以及非洲的一些地方。日本人向来把落花生称为“南京豆”“隐元豆”,据记载,它是由中国的隐元和尚于顺治十一年(1654)引种到日本的。在印度的梵语中,没有花生一词,由此可知花生不是印度的古代作物,有学者认为印度栽培的花生也是经中国传入的。非洲刚果布朗氏在1818年的《刚果植物志》中称:“花生是由中国传入印度、锡兰及马来群岛,尔后传入非洲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明末引进栽培的花生,是栽培花生中最古老的类型,俗称为“小花生”。小花生抗旱性强、食味好,但是有生育期长、荚果成熟后易遗落土中、收获困难、产量小等缺点。19世纪中后期,另一个花生新品种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小花生,成为我国现在广泛种植的花生品种,它就是大花生。

“大花生”取代“小花生”

花生在中国的传播史 ·文、图_苏生文 赵爽

“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乾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

老舍先生在散文《落花生》中,对花生带给普通人生活的种种乐趣做了惟妙惟肖地描写。许地山、老舍文章中的落花生,应该是指清末传入我国的“大花生”。

根据原金陵大学农林学院的农业实验记录:“山东蓬莱县之有大粒种(花生),始于光绪年间,是年美国圣公会副主席汤卜逊自美国输入十瓜得(quarter,美国重量单位,一瓜得相当于21.75千克)大粒种至沪,分一半于长老会牧师密尔司,经其传种于蓬莱,该县至今成为大粒花生之著名产地。邑人思其德,立碑以纪念之,今犹耸立于县府前。”山东《平度州乡土志》也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州人袁克仁从美教士梅里士乞种数枚,十年始试种,今则连阡陌矣。”这两处记载中的“密尔司”和“梅里士”当为同一人,他是当时在山东传教的美国传教士Charles Rogers Mills(1829-1895,现在中文译名为“梅里士”),一般认为大花生是由他在同治、光绪之际(同治最后一年为1874年,光绪元年为1875年)从美国引种至蓬莱,再从蓬莱推广至平度乃至山东其他地方的。有趣的是,这位美国传教士的儿子后来也在中国生活过,任教于金陵大学,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小花生”,以纪念他父亲引进“大花生”的功绩(毛兴文《山东花生引种栽培小考》,《春秋》2012年第6期)。也有学者认为,除了梅里士,当时在山东的其他美国传教士也为花生的推广做了贡献。endprint

由于明末清初引进中国的“小花生”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种植,所以很多国人以为它是中国原产的,习惯称其为“本地花生”,而新传入的“体肥硕”的大花生,则称之为“洋花生”。如果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美国花生当时称“佛吉利亚种”(也称“维基尼亚种”,现在一般译成“弗吉尼亚种”)。

大花生与小花生相比,虽然含油量稍逊,但颗粒大,产量高,后来逐渐在山东各地取代了原有的小花生。《重修莒志》载:“落花生,俗曰长生果,旧惟有小者,清光绪间始输入大者,曰洋花生,岭地沙土皆艺之,易生多获,近为出口大宗。”《重修泰安县志》载:“花生,一名长生果,向惟有短小之一种,种者尚少。自清光绪十许年后,西洋种输入,体肥硕,山陬水澨播植五谷,不能丰获,以艺花生,收入顿增,以故种者日多。今年且为出口大宗,民间经济力遂因之而涨。此新兴之利,古无有也。”

在德占青岛时期,德国人曾在那里设置“农业改良场”,重点开展对花生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使花生产量大为提高。晚清、民国时期,山东是中国最重要的花生生产和出口省份,正如晚清山东《续安邱新志》中所说的:“自青岛通商以来,舟车便利,落花生仁始为出洋大宗。”山东花生先是出口日本,从1908年开始直接输入欧洲市场。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载:“(山东)从1908年起,以法国马赛为主要目的地的花生输出,已经从九万五千担上升到1911年的七十九万七千担。”大花生目前仍是中国主导的花生品种,而山东又是中国花生最高产的省份。

后来,大花生从山东传到中国的其他省份,相继取代了原有的小花生,直至小花生在某些地区绝迹。也因为山东是最先引种大花生的省份,各地也有称这种大花生为“山东大花生”的。陕西《南郑县志》载:“落花生,在光绪二十年前,所種者纯为小花生,后大花生种输入,以收获量富。至宣统间,小花生竟绝种。”河南《通许县新志》载:“今十余年来,县西北一带之沙地多种洋花生,产量颇丰,为新增农产……为出口之大宗。”

花生具有抗旱性和对各种环境的广泛适应性,最适宜种植在不宜种粮谷的轻沙冲积地带,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所以,“有相地之宜、倡种落花生者,较种五谷得利加倍。十数年来,无论城乡凡有沙地者,均以种植花生为上策。”(《唐山县志》)

除高粱外,花生可以和大部分谷类作物轮作,和薯类、豆类作物也可以轮作。由于花生的加入,很多地方的轮作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南方的部分地区由原来的一年稻麦两熟制变成了两年六熟制:花生——晚稻——冬甘薯(或麦类、蔬菜)——早稻——晚稻——麦类(或冬甘薯、豌豆)等等,大大地提高了有限土地的利用率。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endprint

猜你喜欢
香芋落花生花生
香芋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临武县香芋品种比较试验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威远县庆卫镇香芋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