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好每一堂课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中的微观模式,在班级教学中要发现学生差异,照顾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和学校三环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引领下,笔者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尝试,如: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过程如何高效变化、如何进行科学分层教学、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层次化怎样实现。
关键词:学科模式;差异化;差异发展
新一轮的课改和新的教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好每一堂课尤为重要。英语学习往往需要学生感知、参与、体验、探究、合作等通过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认知能力。
一、 背景
英语教学模式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中的微观模式。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深受各种流派的外语教学法影响。近年国内中学英语教学界有人提出了不少经验型教学操作模式,例如:“拼读入门,阅读主导”教学模式、“视听导学、整体训练”教学模式、“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等。
差异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在班级教学中发现学生差异,照顾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的差异教学理论,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针对我校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和我校“学、议;展、导;练、结”三环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引领下,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尝试,进行不同层次班级的英语差异化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找寻出适合不同层次班级的初中英语学科模式和策略。
二、 初步尝试
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就处于不同层次,一个班处于学校中等水平,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另一个班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弱,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比较懒惰,学习自信心不够。因此在学校学科模式下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应把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设计相应合理的学习目标,不盲目攀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就能有所收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进行科学分层教学
在每单元进行新的教学任务时,我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预习作业,而不是“一刀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所给任务,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与他人讨论、合作。通过该项活动,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信心和勇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使得学生自主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英语语言思维角度。
(三) 教学活动的高效变化
每两周开展一次英语交流会,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句型进行交流展示。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表现欲较强的同学可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建立英语blog,让其成为学生交流英语的平台,其他的同学可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能力一般的同学可进行英语朗诵、演讲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使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这种环境时时刻刻发挥着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鞭策学生学习英语,又有交流思想、交流学习经验的沟通作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英语的好环境,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有所获”的愉悦。学生自主活动,形成了独立的语言活动空间。
(四) 教學评价的层次化
教师对于不同课型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而面对学习英语程度不同的学生更要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不可一言以蔽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是英语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现教师自身价值之所在。学生自主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差异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人只有充分、自由发展自己特色的时候,才是最丰富、最和谐的发展。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没有差生而只有差异、不求人人成功,只要人人发展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差异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205-207.
[2]王春香.基于网络平台的公共英语差异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107-108.
[3]王蔷.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作者简介:
吴启丽,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市南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