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对初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大部分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师大胆尝试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否主动学习非常重视,因为只有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行为,才能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些年,通过实践教学发现,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能给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带来积极效果。所以,本文对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初中生形成地理学科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探究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 引言
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会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开展交流、思考、总结等活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和指导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理想的发挥,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逐渐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更关键的是掌握了探索科学现象和规律的方法,提高了初中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 明确课堂探究主题
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主题”,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最基础要素。所以,为了明确课堂的探究主题,教师一方面要对地理教材展开充分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与学生一同展开讨论。“主题”既可以是地理教材当中某一个知识点,又可以是与该主题有关的知识章节。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非常明显,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事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安排和设计教学计划,一节课下来只要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任务即可,而对于学生是否需要或者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等则不够关心。加上教师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非结合实际生活加以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对知识点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知表面。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给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带来不良影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同明确课堂的探究主题,从而为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提前准备工作。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第一章是《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是《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是《中国的区域差异》。经过对比后发现,这四章内容都谈到了我国自然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四章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并和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地理差异”作为该堂课的探究主题。考虑到这个范围比较大,所以教师可以将之细化成若干个小主题,如“区域划分”“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等。通过这样缩小探究范围,可以让学生的探究目的更明确。需说明的是,本文用以研究的主题是“区域划分”。
三、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探究问题
学习的关键环节是思考,即对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思考。新课标注重初中学生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从古至今,所有知识形成的过程都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并且由问题引发思考,由思考总结知识是学习的必然过程。既然教师采用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引导学生首先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其中问题,才能确定该堂课的主题。当然,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也不同,所以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过程中难免出现不一致。这时,教师应该发挥指导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并对其中典型的问题集中讨论。
例如,与学生探究“区域划分”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不同地区的图片,如新疆、云南、四川、上海等,并且对每个地区的特点进行描述。之后,要求学生描述自己想去的地方,并指出该地所属区域。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这里所讲的地区和地理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肯定这些积极思考的学生,并组织学生继续讨论地区和“区域划分”这个主题。
四、 解决学科疑问
解决学科疑问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采用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所在。学生在明确探究主题之后,随着疑问的产生,学生就会采用身边现有的条件,并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并解决该问题。当然,适当的小组合作也有必要,毕竟依靠小组的力量可以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并且可以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意识,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小组合作并不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如果每个学生拥有较好的知识基础,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强,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无论哪种问题解决方式,教师的角色始终是指导者,不是主导者,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产生过多的干扰。
例如,在和学生探究“区域划分”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我国四大区域的分界依据是什么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并最后推举出一人表达本组的观点。不仅如此,为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最后在全班所有组当中选举出最优秀的探究学生,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其他学生意识到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活动的乐趣所在。这样一来,以往不喜欢参与活动的学生,会在不断激励的推动下也尝试着参与和交流,继而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互动,最终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周边环境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更积极的意义。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尽管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耗时、更耗精力,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有目共睹。鉴于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本文建议教师在教授初中地理学科时不妨采用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这对于初中生学好地理学科有更大帮助,特别是有利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子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基本策略探讨——基于一堂“水循环”课例的评述[J].地理教学,2016(07).
[2]刘玉岳.談主题探究题型在地理教学中的导向性功能——以2014年和201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
作者简介:
陈姗,重庆市,重庆市两江新区天宫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