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红
摘 要: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充斥学生的生活,读图习惯的流行使学生更喜欢沉迷于漫画世界,漫天飞舞的各种动画,想象离奇的玄幻小说等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着学生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认识。作为小学教育主园地的语文教材,在炫动迷离的高科技手段下,也愈加显得苍白无力。就如何拉近小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挖掘出语文教材的美育因子,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就改变这一现象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美育;突破点;永生点
一、突破点——挖掘词语内涵的美
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单位,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词语教学若是以理性为舵,以感性为帆,以美的享受为目的,就可以使学生参透符号的内涵,领略其深藏的韵味,惊叹其创造出的奇异世界。所以,抓住语文教材中的词语教学,可以打开学生审美观念的盲区,求得一点突破。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个词语“掺和”,初读此词,毫无美感,字典中的解释也是干瘪生涩:混杂,夹着。怎样让学生从这个词语里感受到维也纳人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之都是如何整天萦绕着优美迷人的音乐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词语教学的:她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联系有关句子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语言描绘夏日的夜晚人们是如何在音乐中生活的。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句式引导学生练说:
在公园里,人们( )。
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人们( )。
在舉行庆典的时候,人们( )。
在召开政府会议的时候,人们( )。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想象中对“掺和”有了朦胧的感受。此时,教师再回到文本,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去体会夏天的夜晚,声色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你闻,夏日的夜晚——花草茂盛,芬芳四溢,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你听,露天音乐会——无遮无挡,乐声飞扬,似浪漫的精灵随着微风轻轻流荡;你看,静谧的夜晚——没有干扰,虫儿睡了,星星醉了,人们在夜色中微眯着眼,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这所有所有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早已分不出哪儿是天,哪儿是地;哪儿是自然,哪儿是人造;哪儿是高贵,哪儿是贫穷。所有的人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所有的景,所有的物,都沉浸在华章之里,使人们感觉到此时音乐就是“天”,“民以食为天”的“天”,它就像美味的食物一样滋养着维也纳人的身心,人们怎么能离开它呢?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掺和”的理解。一句句生动的解释从学生的口中流出:
“掺和”是指花香与音乐混杂在一起,让人陶醉。
这儿的“掺和”是指花香和音乐声融合在一起。
“掺和”一词让我联想到迷人的花香与美妙的音乐全都流动在夜晚的空气中。
要求语感的美味,不能单靠查字典。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灵动的感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到“掺和”的美妙,教师就应该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词语的时候,仿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在耳畔倾听一首首优美的乐曲,在鼻前嗅到一阵阵诱人的美味。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有了丰富多彩的感受,有了全感官的参与,“掺和”一词所体现的意境,教师即使一字不讲,学生也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用这样的手段去学习词语,学生获得的不再是干巴巴的解释,而是活生生的画面欣赏,闪亮亮的妙语连珠,沉甸甸的情感激荡,这样的学习,岂是漫画能比拟的?这样的学习,会使语言文字的营养一点一滴渗入学生的身心,成为一股智慧的琼浆,润泽着学生的阅读历程,构建出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永生点——寻找人性永恒的美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无比的思想内涵,如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辨别能力等等。如果能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摒弃枯燥无味的说教,学生同样能从平淡的文图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诚实与信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材中配了这样一幅插图:朦胧的灯光下,一位男子手中拿着一张纸条,站在一辆小汽车旁。他满脸微笑地看着前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备课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疑惑:插图上的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要面带微笑?无论是谁,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时,都应该是面色凝重,甚至有些紧张与不快。
于是,我在《读者》上找了几篇类似的文章,读完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的确有一些国家是这样平淡而真诚地处理类似的情况。这不由得让我生出几分感慨:只有在一个充满文明的国度,在一个国民素质高的国家,才能生长出如此真诚的笑容。不知这是编者的真心赞美,还是美好的期待?但不管是哪种,引导学生对人性光辉的正确认识,都应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学完课文,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想一想图画中的人是谁,他为什么微笑?有意思的是学生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
学生甲:我认为这个人是主人公,因为第一自然段写得很明白:一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图上画的情景正符合这样的描写。
学生乙:我觉得不对,这个人应该是小红车的主人。你看,图上的这个人满脸笑容,哪有人撞了别人的车还笑眯眯的?应该面带焦急、紧张才对!
学生丙:我也认为是小红车的主人。当他看到主人公留下的字条,得知主人公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给他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心里很感动,所以脸上才会有微笑。
学生甲:如果是小红车的主人,那图上画的路灯该怎样理解?当小红车的主人发现字条的时候,应该是第二天的早上了,这时候路灯已经不亮了。
学生丁:我认为是主人公。虽然他撞了别人的车,但责任不完全在他身上,他仍然主动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与电话。他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他才会坦然地微笑。
…………
学生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他们的意见似乎都有些道理,那插图中的“他”到底是谁呢?此时,学生的眼睛都盯住了我,我注视着同学们,满怀欣喜地说:“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讨论很好。其实,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意见都有道理,站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同学们应该牢牢记住的是,无论是小红车的主人还是主人公‘我,他们都表现出了诚实正直,勇于承担责任的做人之道,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小学生,可能还不容易理解。但是,我们要想到,即便如此,只有从小播下诚实与信任,责任与义务的种子,将来才能绽放出文明和谐的社会之花。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教材中努力挖掘真善美的因子,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引到健康的情趣之路上,从而有效抵制各种不良读物与阅读习惯对学生心灵的侵蚀。
我尝试,我发现,我领悟: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信息技术如何发达,对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教材永远都有研究的必要。对经典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人性的认识,是小语教材永恒的主题,更是学生成长必需的营养。我们只有在这块主园地上辛勤耕耘,不断开掘,才能使它开出健康向上的花朵,在各种“歪风邪气”的熏染下,依然昂首挺立,傲然绽放璀璨的花蕊。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