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斐
摘 要: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于花季少年的他们一个个都朝气蓬勃、积极活泼。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們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体育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做出以下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渗透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将健康定义为具有心理、身体健康以及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才是一个完全健全健康的人。因此,只是从单纯的身体健康来评判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多方面进行个人身体健康的研究,不断探究出新的更有效提升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更为重要、更具有意义,在校园中的推行效果也就更加凸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数据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健康越来越凸显出问题。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中心理承受障碍、行为异常以及不同人群的敏感关系都表现得尤为严重。这将会给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带来种种不便,所以学校必须具有担负学生健康问题责任的态度,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列为首位,不断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中小学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其中有不可忽视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著作及文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2.分析与综合法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本文的观点。
三、分析与讨论
1.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报道,大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方面存在着明显弱点。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表现在:心理的反感、冲动、敏感、焦虑、过分依赖、心理叛逆等不健康心理状态。
中小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所导致。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身体发育状况出现体弱多病、身材矮小或者存在一定的残疾等都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就会常常受到同学嘲笑,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内心的失衡,从而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状况,也对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长久的不利因素。再者,学校的培养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学校过分重视学习成绩,以为学习不好的学生就该受到冷落,让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心理自卑、自闭等不良现象,学生往往自我封闭,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恶化。
经过大量的研究考证以及相关的调查研究,学校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状况才能进行良好的疏通引导,将学生引入健康的人际交往中,不断进行情绪控制练习、情绪安抚以及将心理状况及时与长辈同学沟通的能力。只有对此设定相应的目标才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指导,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健康状态。
2.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必须确保课堂教学老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断进行课堂的心理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是在课堂中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时间段就是课堂的教学,一个心理健康、具有较好情绪自控能力、生活愉快、性情开阔的老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加愉悦的学习环境,一个心理修养和具有良好品德的老师更具有强大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学课堂中的心理环节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教育主导,在体育课堂的心理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关系,另一方面是课堂同学之间的关系疏通。良好的同学交往关系,能带来积极的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关系情感,体育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中学期间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的沟通交流有效时间更多,这样就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合理有效地利用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中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了一定困扰。所以应在上课前就画好场地,准备并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上垫上技巧课时,可以先把垫子摆放成花型,让每三个学生都能拥有“一片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能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3.体育课堂中运用多种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养成体育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定势。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讲故事、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来导入课的内容,而不是一味站成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例如,上一节蹲距式起跑课,改变体育教师常规的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高水平运动员起跑的慢动作及分解动作(或看一些动作分析图片、挂图),引导学生以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好的动作为榜样,努力学习好本课的起跑技术,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大大加强。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更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不断增强学校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某个人的主体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就会使其对此产生愉悦的心情体验。在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激发,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将大脑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这么学习,这么学习的意义何在,对以后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说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不断提升学习效率,让青少年学生真正学得开心、学得有乐趣,真正达到爱学、会学、想学习的良好状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当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其实现自由学习成长,并不断树立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向,不断建立自信,热爱学习和生活。在学习的不同环节尽可能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新点子,提出创造性的新观点,不断开发自己的大脑,真正有效地学习并吸收课堂教学知识。课前课后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作业,课后也必须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在体育课堂中尽情运动,释放自己的身心,真正体现运动的价值所在。并且,每次运动都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改善提供巨大帮助。
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树立自信心。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都可以作为问题,让学生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答案。其次,在体育教学、比赛或游戏中,教师应注意和消除那些认为自己“失败”了的学生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可用简短、幽默、温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去获得成功。
体育课外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来选择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学中有玩,玩中有学,使大量无效流逝的时间变得充实且有意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课堂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也充实在课外活动时间中。例如,让那些个子较矮、体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提前接触以后所学的内容,给他们提供器械和场地,在体育课中让这些学生来做示范,如在轻物掷远的教学中,可以让臂力大的学生来示范;在技巧课中,就让技术动作掌握好的学生来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主动参与等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两健的关键。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何振强.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誗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