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琳琳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执行新课程改革标准要积极落实“三维目标”,借助课堂互动的机会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全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形式,优化课堂结构。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阐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开展互动教学的现状并提出高效率的互动策略,希望通过研究成果有助于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构建“动态课堂”的教育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学生创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应运而生,经教学实践成果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但是从现有教学状况来看,小学语文课堂在落实互动教学方法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与调整,需广大语文教师引起充分重视。
一、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现状
1.缺乏互动教学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教师受到滞后的观念影响,根本没有与学生互动的意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即使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带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互动的时机不恰当
有效的课堂互动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否则盲目的互动只能使语文课堂表面热闹,学生不能真正有所收获,而如何找准互动的时机并运用合理的互动方法,这对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挑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选择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注意互动时机问题,与学生互动对话过程较为随意,不仅没有收获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3.互动教学的方法单一
想要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从现有的互动教学情况来看,由于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强,教师仍然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不愿意也不敢与老师互动,他们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感兴趣,互动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巧妙运用
1.转变观念,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观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只有教师重视互动教学方法,能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建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体现互动教学的应有价值。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与小学生沟通和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当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们就能以积极的情绪投入语文课堂中,为自主学习做好准备,自然也就保障了教学的效果。例如学习课文《黄继光》时,要转变单向传播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析,探讨黄继光的精神与品质,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如同朋友,每个人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思考能力。
2.合作學习,创新互动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保持师生互动的热情,促进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确保他们在语文课堂能积极思考,锻炼良好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时,教师要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课前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互动学习做好准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交流阅读课文后的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壮观的大榕树以及各种奇特的鸟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引导小学生养成了倾听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地发挥主动性与创新性。
3.找准时机,提高互动教学效率
教师要明确互动教学的目标,将互动策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找准有效的互动教学时机,突破语文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促进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学习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诗句时适时地穿插互动内容,当学生对诗句产生疑问或不解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诗句的内涵。另外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与发言时间,激活小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切记不能在课堂互动中再次出现“一言堂”现象。
总之,为了落实新课改目标,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强化师生互动策略非常关键。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互动学习的重要性,多与小学生沟通和交流,在提升个人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的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提升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春凤.浅谈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意义[J].学周刊,2015(15):55.
[2]付珍凤.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120.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