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昕
[摘 要]在新时代,大学教育呈现日益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发挥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会滋生碌碌无为、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若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将对自身职业诉求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工作;效率;质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5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2
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分析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和质量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探究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希望所述对各位学者研究、解决大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1 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大学时期是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育学生优秀的行为规范,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辅导员应扮演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这一角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论思想的引领下前进,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的滋润下成长。辅导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好大学这一生动的平台,让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为人处事,与人交流中塑造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辅导员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事关生活、学习态度与事业前途,而当今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感问题复杂,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规划迷茫等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大学生的一些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对个别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沟通、疏导,将大学生引向正确的生活学习轨道上。
2 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
2.1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辅导员是高校坚持高标准办学和保障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教育者,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要求辅导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总结形成的优秀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思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并认真学习和运用党的思想理论。在工作中,要坚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高标准来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将学生培育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 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
在当今大学的管理模式中,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包揽学生的大大小小事务,所以,辅导员要想面面俱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学生学好专业课,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情感态度、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困难,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为学生排忧解难。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备有丰富的经验和灵活多变的能力应对学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2.3 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
一名优秀的大学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健康素质。近年来,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辅导员的工作面也越来越广,各种繁杂的工作对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应注重自身的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把工作做好。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十分重要,辅导员面对沉重的工作负担,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精神压力过大。另外,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等方法,使自己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压力不消极,面对困难不退缩,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工作。因此,良好的健康素质是辅导员进行管理工作需具备的素质之一。
3 有效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 整體把握,分类细化,做好工作计划
工作面广,工作种类繁杂,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让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是辅导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哲学上讲究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全局,实际工作中也是如此,辅导员只有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兼顾全面,有的放矢地准备工作计划,避免工作中的遗漏。在辅导员整体把握学生情况后,要分类细化,逐步填充自己事先做好的大框架。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分为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三大类。辅导员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想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定期做好工作计划,然后进行贯彻、落实。
3.2 培养和用好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学生干部是联系辅导员与班级学生的桥梁,学生干部是班级情况最直接的知情者,培养和用好学生干部对辅导员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从年龄上说,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更能深刻体会和理解班级同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学习状况,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另外,学生干部更方便以同学、朋友的身份敞开心扉,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从时间、空间上说,辅导员不可能随时随地的陪伴学生,了解学生情况,而学生干部无论是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和班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因此,班级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一些疑问,或者学生生活上的情感问题、家庭困难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班干部及时向辅导员或者教师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因此,辅导员要培养和用好学生干部,以协助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endprint
3.3 走入学生,拉近师生关系
虽说崇尚自由一直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除了本职工作外,不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总是漠不关心,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必定会产生一些不良问题,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称职的辅导员,既要做好学生学习上的人生导师角色,又要做好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角色,后者要求辅导员要多走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常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周围同学、教师的关爱,无形之中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以便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4 营造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
4.1 树立班级正气,提倡班级精神
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一个班集体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树立班级正气,提倡班级精神。作为辅导员,对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树立一定要从大一抓起,初入大学的学生,还保留着高中时代勤奋、拼搏的精神特点,因此,辅导员应充分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班会的形式宣扬班级风气、班级精神的重要性,通过班干部的组织与协助,树立良好的风气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让班级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
4.2 完善学习奖惩机制,营造竞争有序的学习范围
竞争是进步的一大动力,而一个良好的奖惩机制,又是形成竞争,促使进步的有效途径。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班干部的建议,制定一套完整的学习奖惩机制。现在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辅导员可充分借助这一制度,将班级的学习奖惩机制更加细化,如,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通过加分激励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但对于学生的加减分项,应有明确的记录,并及时进行公示。一方面,让积分少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让积分多的学生更加努力,发扬优点,还可以形成竞争有序的学习氛围。
4.3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促使学生学习动态化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学习实现动态化。
5 辅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1 宣传发动,思想准备
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也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社会实践,能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和学校,走向开放的社会和大自然,只有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将理论变为实践,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才不会被称作“死知识”。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思想准备。
5.2 组织指导,计划落实
多数大学生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实践,知之甚少,因此,如果沒有辅导员或者教师的组织指导,任凭学生盲目、无计划的开展,所收到的效果必定不好。这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首先,辅导员应指导学生进行选题,选题事关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大小,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服务、造福社会,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时间,物质基础以及知识经验等因素,指导学生进行选题。选题的范围不宜过大,因为范围太大,容易使内容空洞,学生不易进行理解、把握,实施起来困难,所以范围越小越好。另外,选题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大道理,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实践的意义。其次,辅导员应指导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进行合理安排,另外,人员安排一定要得当,最好进行小组分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汇总结果。
5.3 总结经验,汇报成果
总结,对于一项社会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所得到的数据和所研究的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能被人借鉴和运用。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汇总的能力,指导学生以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社会实践的结果进行展示,而在总结中,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即自己的社会实践研究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借鉴意义?还有什么不足以及需要改正之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辅导员”这一代名词,蕴含着“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的意义。在当代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专业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辅导员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还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力过硬、素质过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实现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曾学毛.浅谈网络时代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3]王德友,杨艳兰.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