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7-09-20 17:40唐明凤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唐明凤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的深入,近几年来社会对供用电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供用电课程本身有其独有的特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对供用电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依据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以及高职院校供用电专业的基本特点,分析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50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2

1 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历史原因

什么是供用电技术?即供电和用电技术的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工矿企业供用电、城市供用电、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适应电力生产、电能应用、电力管理、电力监察等服务于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运行、维护、检修、安装、技术改造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知识面、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

供用电技术专业是打破以前的用电管理,将农村、城市、相关企业的供电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化管理的新型专业。这一专业以前是由一些历史悠久的高等电力专科院校进行开设的,高等电力专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国家的供电部门和电力部门,主要是为国家服务的,从事电力相关的检修生产等一线工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电力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专门由电力专科院校培养输出给国家供电部门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只有在其他高等院校也开设相关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端电力人才。社会上,工矿企业和民用领域的用电规模越来越广,远超过国家供电部门,这一个社会变化,导致我国要不断探索和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 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本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应一起开发符合岗位特点的项目式教材,将工作任务引入课程开发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学习中完成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供电专业要和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到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經验的人员在学校开展实训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参加毕业考试,取得教育学历证书。因为很多用工企业需要毕业学生持有本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学校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走向市场。

3 供用电技术课程改革

3.1 校园课程要走出去、引进来

校园课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只有设置了适合的课程,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中心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培养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的一大特点是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市场最缺少的是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时刻把握市场脉搏,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培养和输出人才。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就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因素。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市场上供用电企业和部门相结合,想他们所想,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应该在充分教授本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后,走出去。什么是走出去呢?院校和院校之间要相互联合,实现资源共享,良性互动。通过各种途径与市场上的企业建立联系,成立专业的专门的课后实践小组,深入市场行业部门进行专业实践。学校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要把控全局,聘请专业行家和技术专家进行有效指导。在学校内部设置合理的课程,在学校外部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手段,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3.2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围绕市场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在专业技术比较强的专业领域,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明确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掌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为什么要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授学生接受,这对于理论知识比较强的专业比较实用,而对于偏向于技术型的专业,单纯地讲授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要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先请专业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在任何时候,基础知识教学都是根本,只有将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透彻才能更好地深入实践。

因此,教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上要尽可能采用CAI课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到现场录制电力生产过程和电力相关的教学视频,用生动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不代表不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虽然说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学习阶段,成绩可以检验一个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也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以及时作出相应的指导。但不能以某一次的成绩为依据,应该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外实践、操作考试等相关考核项目进行综合评定,或者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证书考试,以证代考。

3.3 联系实训基地加强实际操作训练endprint

想要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就需要将学生推向市场。这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和市场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实训基地,方便学生在有效学习理论后,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因为这样的供用电部门实训基地建设成本较大,高职院校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专门打造这样的实训基地,所以高职院校只能采取课题研究加校企共建的建设模式,且这样的校企结合是双赢的策略。学校教师和学生投入企业,可以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发挥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操作能力。学生是教师技能提高的最直接受益者。另外,企业和学校结合,也可以间接完成企业培训员工的任务,企业也可从中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4 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整合优化课程。根据电力行业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原有的不适应市场要求的专业进行转变,优化课时学时,加大实训比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从事电力网和变配电站电气设备运行、检修、管理及用电检查、电能计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确立培养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实现两个突破:突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突破原有课程理论授课模式,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三个不松懈:坚持计算机训练不松懈、坚持英语训练不松懈、坚持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松懈。实现四个“大”:知识面的扩大、适应能力要素的扩大、综合能力的提高、就业领域的扩大。

5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1)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良好。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预见该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证书、高级维修电工证、高级电力线路工证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多种证书其实是自身能力的体现,用人单位和企业也乐于看到具备多种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所以掌握过硬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2)课程的优化成效显著。课程改革优化了学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教学。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調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的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专业更加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供用电技术专业改革,可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学生在生动课例和教学视频的吸引下,会更加具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且随着改革,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模式,越来越与时俱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巧娥,苏小林,武晓冬.高职供用电技术试点专业实践教学地方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