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讨

2017-09-20 16:00曾世宏高亚林徐应超
大学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

曾世宏+高亚林+徐应超

[摘 要]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发展服务经济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本质要求。为了培养适合服务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必须克服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滞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引导下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提出了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 C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144-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率由高速逐渐转变为中高速。与此同时,经济引擎力由要素、投资主要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呈现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经济特征。在知识技术主导的服务经济发展模式中,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面对人力资源成为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的局势,我国要在经济增长进程以及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其根本任务,确保其人才培养品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发展时代主题下,如何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众多高校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符合新常态的人才要求,关键在于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技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必然要有别于传统产业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创新发展战略所要求的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供给“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高校逐渐把全面提高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鉴于当代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下国内传统科技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认真反思传统科技服务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模式意义深远。

一、我国高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国家需要的服务业人才,然而当前人才市场存在如下尴尬的局面:社会以及企业存在大量的科技服务业人才缺口,但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大量学生却面临“工作荒”的局面。此外高校在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盲目性,使得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没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培养目标华而不实,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教育水平的滞后,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对培养定位认知偏差,概念模糊,导致了结构紊乱。很多院校在规划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时,存在将培养模式包含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中,从而颠倒逻辑关系的问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首先,构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化。当前对科技服务业人才衡量标准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受聘者的能力而不是文凭,这充分暴露了高校在科技服務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与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1] 其次,科技服务业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 由于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动跟不上区域经济行业结构的频繁更新,从而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发展水平。最后,高校的科技服务专业设置过于传统,综合性不够。其课程设置的内容陈旧,覆盖面相对较窄,关于思考方法的教育较缺乏。同时课程以理论研究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各高校开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大部分高校由于经费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困难等原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使得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

首先,目前高校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条件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滞后,达不到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变成一句空话。[2]其次,专业选修课灵活性差。在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问题上,多为院或系直接决定学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而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专业选修课,这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审核学生的能力。高校虽然开始引进实施课程课堂学分和实践学分的综合评价,但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人才质量,缺乏社会评价的参与,因此对于需要人才的单位而言不具备说服力。

二、服务经济时代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农业和制造业占主导的物质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和产品制造培养一线的生产或者制造人员,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高校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顶岗实习相结合。这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当然具有鲜明的产品经济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高度融合,新的生产方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产品生产,而更多是依赖于生产过程之外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与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的生产方式、新行业和新业态的出现,其本质上是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科技服务行业。服务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方向更多体现为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因此,服务经济时代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

集合了现代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高新技术的科技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显著特征是进行智力劳动。科技服务业人才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具备广泛的本专业前沿性知识。[3]在创新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能不能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是否能够突破在组织、制度、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通过突破以上创新建立起的创新型的现代组织体系、现代市场机制体系以及强大的企业,将转变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驱动力。由此也就决定了在以创新作为重要驱动力量的科技服务业,对人才的标准必定会高于传统产业。endprint

(二)技能复合与知识丰富兼顾

科技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不再是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纯粹的“人机对话型”,而是强调对新兴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的综合发挥。由此科技服务业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熟悉科学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划分科技服务业人才层次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4]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下,产业发展的专业分工逐渐趋于细化,科技服务业的趋势更为明显。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往往扮演着生产者、管理者、推广者和服务者的多重角色。

(三)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科技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产业链各个环节衔接十分紧密,单靠个人的能力难以完成,必须进行团队的互助合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事实上,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逐渐走向竞合联盟,倡导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和同步发展,科技服务业更是如此。这就要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在企业内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树立企业合作、行业合作的大局思维,培养信任合作的品质,提高与人沟通、互助合作的能力。

三、解决我国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

传统高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等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当前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一)强化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解读国外一流大学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经验,有助于明确强化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由于目前我国仍受到轻人文重专业、轻个性重共性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5]为了强化学生的自由发展能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兴趣激发系统。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学生对自己专业的选择缺乏主动性的现象,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说,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高校需要在兴趣启发的基础上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第二,健全实践探索系统。全方位的实践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对课程理论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大四的社会实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为学生创新学习实践的模式。实践探索系统的健全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中丰富而浓厚的学术资源向创新型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平台转化;另一方面能够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为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加大创新教育力度,推进考试模式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不能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试成绩因而成为教师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目前考试模式的不完善,不能对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价。[6]促进考试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考试形式需多样化。单一的闭卷考试不能适合所有专业的考核要求,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对不同的专业、能力的考核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教师需要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来灵活运用不同考试形式进行考核。第二,考试内容需时代化。考试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要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考试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范围的复习,而应从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出发,体现出时代性。对于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对创新能力的考核。第三,成绩评定要科学化。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考试的公平。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阅卷教师不仅要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能力。

(三)完善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完善是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护伞。第一,健全学生辅导制。学生辅导制的建立可以帮助缓解新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同时更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第二,完善管理考核系统。学校应用政策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站在教师的立场,完善管理考核的规定,从而保证教学体制下创新型教育的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需要致力于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积极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申报以及企业工程项目,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缺乏问题。第四,建设培训及模拟系统。该系统建立的意义在于其能够使学校及时掌握当下社会市场需求,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方向。此外,也能够使学校更有预见性地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为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最终走入社会提供良好的预演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博文,杜山泽.社会管理创新:从伦理观念、管理理念到思维方式的转变[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50-54.

[2] 冯祖琴,徐娟.建立健全考试和成绩评价体系,推进高校考试管理改革[J].教育探索,2010(3):77-78.

[3] 殷清慧.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心[J].安顺学院学报,2013(4):40-42.

[4] 靖杨萍,亓文涛.高校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96-98.

[5] 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1(1):9-11.

[6] 赵冬阳,张旭辉,李自荣.基于能力评价的高校考试方法改革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80-86.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重大基础建设对美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
新兴服务模式在科技服务业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十二五”初期天津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与展望
基于Android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