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惠金融是有效、全方位地为传统金融之外的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三农”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及城市贫困群体金融服务问题等,迫切需求普惠金融支持。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基于此总结出影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最后分别从内部管理、改进信贷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等角度提出提高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的多项政策扶持下,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从总体来看,加大了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发展普惠金融。
(一)涉农贷款分析
目前,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为194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2%;农户的贷款余额为54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9.0%,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了解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扶持情况,需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涉农不良贷款情况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银监会官网。
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在涉农不良贷款中,中小型商业银行同比增长最快,分别占45.40%及48.10%;大型商业银行同比增长相对较快,占37.70%;大型商业银行涉农不良贷款余额较多,有1590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涉农不良贷款余额最多,有2433亿元,同比减少1.90%;全部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余额有5650亿元,同比增长19.20%。总体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涉农贷款在不断增加,同时不良贷款率也在上升,因此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
(二)总体小微贷款分析
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金融机构也加快了对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102.56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24.30万亿元,占总体贷款余额的23.69%,与年初相比增加了83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速了13.46%,比总体贷款平均增速高了0.15%;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户达到1246.22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7.14万户;小微企业的申贷获得率为92.4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高了2.29%,以此实现了“三个不低于”的目标。其次,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64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7%,与年初相比增加了0.1%,与总体贷款平均不良率相比增高了0.65%。随着小微贷款额的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普惠发展力度也随之提高。
从图3、图4,显示了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地区的分布情况。图3中,浙江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最高,数额为2.81亿万元。前五个省份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相差不大,差额呈逐渐趋小趋势。图4中,海南省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占比例最高,为32.20%,增长速度也最快,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以及陕西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较为平稳,分别为23.00%、22.40%、21.80%及21.50%。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省份普惠金融发展的力度存在不同,其中,浙江省小微贷款额最高,表明其普惠金融发展力度较大。
数据来源:银监会官网。
从图5、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微企业贷款分机构贷款余额在不断变化,体现出普惠金融在有效发展。在图5中,国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最高,数额为6.22亿万元;而农商、城商以及股份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方面数额相差不大,分别为4.21亿万元、3.94亿万元及3.80亿万元,农商与城商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相差0.27亿万元,农商与股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相差0.41亿万元,城商与股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相差O.14亿万元;政策性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国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相差较大,相差3.92亿万元。图6中,非银在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6.14%,几乎占同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一半,农商、城商、政策以及村镇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逐渐降低,分别为27.56%、22.78%、21.67%以及19.34%。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状况最好。
二、商業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中,为了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大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而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由于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服务的覆盖面低,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例如,“三农”产品的开发,仍处在传统的借贷存款、支付结算业务上,没有较为突出有效的金融产品,且缺乏创新产品的金融人才,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还不够完善。此外,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仍存在着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薄弱。从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仍相对薄弱。首先,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一些理解偏差。其次,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是初步建立了银行的规章制度,但有些制度已经过时,且并未及时做出该进,使得银行制度还不够完善。最后,由于“内部人控制”较为严重且信息披露的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不能形成精确管理的银行内部机制。
3.商业银行网点覆盖面低。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网点覆盖面较低。截至2015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总数有22.07万个,从业人员达到378.17万人,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有69293个,占总体比例的31.4%;城市商业银行占总体比例的6.2%;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总体比例的6.0%;而邮储银行与区域金融机构占总体金融机构的一半,分别占总体比例的17.5%和35.3%。而在县域地区,由于邮储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覆盖面广,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同时由于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增加了商业银行网点设置困难,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网点的覆盖面更低。endprint
(二)外部因素
1.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挑战。对于大城市来说,金融信息流通快,经济发达,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城市金融服务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商业银行设置的网点非常少,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很难及时得到了解。相反,农户们普遍依赖于邮储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等,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的接触较少,总觉得大型银行的门槛高,贷款难,导致了商业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商业银行准确创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制造了困难。
2.面临着更大的财务压力。虽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相对比较充足,但商业银行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首先,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创新初期,由于有众多的创新环节,使得商业银行需要对每个环节前期的创新都要投入资金,从而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财务压力;其次,商业银行为普通农户发放涉农贷款,为小微企业发放小微贷款,这些大都仅仅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元,而为发放一笔贷款,商业银行人员需要跑几十里的路进行上门调差,甚至还不止跑一趟,成本比较高,随着普惠性业务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财务压力也越来越大。
3.面临着信贷支持面不广。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微企业。对于农户方面,信贷的需求主要是生活性消费贷款、学生助学贷款等,而除了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外,农户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是在亲戚、朋友间进行民间借款。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主要的信贷需求是信贷融资,而乡镇企业存在着可抵押的物品少、低收益高风险以及交易成本高的特点,故此,制约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信贷的支持范围。
4.面临着政策环境不完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主要以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信贷服务与金融服务为主,而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到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及系统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普遍存在着抗风险的能力弱,且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重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其发展潜力严重不足。但国家政策环境中缺乏支持金融中介和市场的有效运行机制,不利于扩大普惠金融领域,阻碍了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应该逐渐加强其内部管理。首先,增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能力,做好内控知识宣传,例如,银行通过执行业务流程的监控及外部有效性的评价等控制策略,进一步强化内部的管理标准,完善内部的控措施;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开展以“大讲堂”模式的内部控制内容的学习。其次,健全公司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例如,通过借鉴其他优秀同业公司的管理机制,制定符合自己本公司行情的管理机制,同时完善有关业务操作流程以及信息统计工作,从源头与机制上堵塞公司管理漏洞,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推动商业银行平稳的运行。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制定规范的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制度。
(二)扩大网点覆盖面
为了扩大商业银行普惠区域,商业银行应加大商业银行网点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力度。首先,扩大县域地区网点覆盖面,由于受到一些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设立的金融网点分布并不均匀,使得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设置不够完善,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些地区建立社区型银行或代理型银行机构,例如,自2010年起,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先后恢复了化隆、玉树、都兰等县域地区的机构。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增设存取一体机、自助通、办卡机以及自助取款机等自助设备,从而弥补金融服务上的不足。其次,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以期更好的为偏远落后地区服务,例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青海省农村牧区的产业特点,开发了“枸杞贷”等信贷产品。
(三)改进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重点在于帮扶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其他特殊群体。首先,针对农户研发了一些创新型的贷款产品,如农业银行对公产品,推出了农业产业化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县域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及农村城镇化贷款等信贷产品;对私产品,推出了金穗惠农卡、惠农信用卡等信贷产品。同时,拓展对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从而推进农业结构化改革,加快对农业转变的发展方式,找准自身的定位,以此优化信贷的结构,实现涉农信贷投放的持续增长,有效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其次,对于小微企业,加大信贷融资力度,创建绿色信贷、创建各省份特色信贷产品,如农业银行北京分行推出“瞪羚贷”,方便中小企业客户以信用的方式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宁夏分行推出“联商贷”,以大中型商业专业市场管理方提供保证担保方式,从而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最后,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学生以及年迈老人群体,在遵循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实施人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其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改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加大对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力度。首先,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体系,针对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应以身份证号为信用号,建立信息档案库,方便商业银行查找客户相关信息,同时,还应将企业信息与个人信息相结合,以国家信息为保障,保证商业银行所掌握客户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基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扩充与有关金融信息想接触的金融机构,从而降低征信成本。其次,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對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财务压力问题,国家对此将一部分财政存款投入商业银行,以此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量。此外,商业银行自身也需加大吸收存款的吸引力。最后,完善政策环境,对于农户,依托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实施惠农补贴等政策;对于小微企业,依托国家税收改革相关政策,推进小微企业监督管理化机制形成,降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总之,政策环境的完善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CGAP.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Donor Guidelines on Good Practice in Microfinance[M].Washington D.C.: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2004.
[2]Sarma,M.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J].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cs,2010.
[3]杜晓山.普惠性金融体系理念与农村金融改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10):23-24.
[4]黄良谋,黄革,向志容.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述评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J].海南金融,2008(01):21-25+29.
[5]陆磊,王颖.以社区型金融机构为载体构建中国普惠制金融框架:从微观到宏观[J].农村金融研究,2010(05):11-17.
[6]张海峰.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0(05):18-24.
[7]董晓林,徐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2(09):115-126.
[8]康书生,赵亮.县域社区银行发展路径选择及优化研究——与美国等国外社区银行制度比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02):71-74.
[9]许桂红,周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J].金融经济,2015(10):133-135.
[10]董鹏.普惠金融发展的定量分析和对策研究:山东例证.[J].北方金融,2015(09):6-11.
[11]满红智.对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认识[J].时代金融,2015(05):6-7.
[12]李瑞红.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2016(04):41-45.
[13]张应奇.酒泉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基金项目:2016年度青海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青海省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039;2016年度青海大学中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6-QSY-9。
作者简介:苏薇(1980-),女,甘肃省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主要从事区域金融发展与投融资机制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