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蹈创编中的类型化问题解析

2017-09-20 04:53晁枫
艺术评鉴 2017年16期
关键词:舞蹈编创中西方中国古典舞

晁枫

摘要:当代舞蹈创作中,各种舞蹈类型各自分立,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与互动,不同文明和时代所打造出的舞蹈风貌不尽相同,中西方文明对立中形成的舞蹈风貌更是大相径庭。本文的研究从舞蹈编创中所经常感受到的类型差异化问题入手,分析西方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在美学特质和艺术理念层面的区别,并以当代文化背景为视角,思考现代舞将中西方舞蹈艺术不断拉近的应用性情况。类型化的差异性使不同舞蹈种类保持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即便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舞蹈艺术仍然代表了不同文明特殊的艺术理解,从而体现不同舞蹈风格的质朴美感。

关键词:舞蹈编创 中西方 芭蕾舞 中国古典舞 现代舞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6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舞蹈创作与表演市场风生水起,随着人民群众的舞蹈艺术的观赏需求与日俱增,对舞蹈编创的题材、风格、美感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而从舞蹈编导的视角来看,在舞蹈艺术的内部存在着明确的类型化差异,这种区别性是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综合因素造就的,也形成了舞蹈艺术不同的流派。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最大的类型化差异来自东西方舞蹈艺术文明的对立性。不同的艺术理念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门类,而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舞蹈艺术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又为舞蹈编创提出了挑战和机遇。据此,有必要对舞蹈编创中所感受到的类型化差异进行学理性的分析,以求能够形成独到的艺术审美见解,打造更具个性的舞蹈形态。

一、西方芭蕾舞类型化的基本标准

芭蕾舞兴盛于法国。欧洲社会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各个国家的民族舞蹈和古典舞蹈形式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浪潮的不断影响下,法国的舞蹈艺术进程得到快速的催化,最终形成了职业化的创作和表演者,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欧洲范围内迅速普及蔓延。芭蕾舞就是这样一触即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欧洲舞蹈艺术的中流砥柱。随着芭蕾舞的日趋成熟,它的应用范围和表演场合不断扩大,在以法国和欧洲为阵地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精进。根据表演形态和其所用于的场合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层次,比如:宴会芭蕾,是在皇室贵族的宴会聚餐时,席间穿插的一种芭蕾舞形式,这是较为原始的芭蕾舞风貌,艺术性并不强,主要适用于娱乐和象形功能。在模仿狩猎的舞蹈表演过后,会相应的呈上猎杀的肉类食品,在表演类似于自然神灵的舞蹈段落之后,会端上蔬菜和野果佐餐。参演过后还会即兴表演群舞,丰富宴会气氛;宫廷芭蕾,则是在芭蕾舞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芭蕾舞兴起于欧洲,在宫廷华丽的舞台上绽放,是贵族阶级艺术审美的要求和集中表达。对于芭蕾舞在行为和形态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将其艺术特点归纳为“开、绷、直、立”。

开:指的是在芭蕾舞的舞蹈语言中,人体的五大关节组织,包括肩、胸、跨、膝、踝,都需要左右對称的外开,最大限度的使身体向外延伸。这样的延伸感从视觉角度可以看做是一种自信、自豪、挺拔之感,在舞蹈行为中也可以使舞蹈者能够真正做到灵活自如,从容以对各种肢体的极限动作。在科学的训练体系下,芭蕾舞与其他非职业的舞蹈形态在一开始就划清了界限。[1]

绷:芭蕾舞又称为足尖的艺术,指的主要是脚踝和脚背的绷直。通过在擦地和跳跃的训练中强调绷直的概念,不断加强下肢力量的联系,逐渐使脚踝的力量得到加强,并形成身体的重要支点。从欣赏审美的角度来看,由于绷着脚尖,拉长了下肢的比例,使人的身体比例更加符合黄金分割的美学标准。让我们感受到芭蕾舞演员修长的身体线条。这样的舞蹈技术要求也只有在芭蕾舞中存在,可谓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直:这一要求在舞蹈演员的动作可以感受到主力腿和动力腿的舒张伸直、腰部的挺拔、背部的拉伸垂直。直的标准不仅仅体现在舞蹈艺术的直观感受上,更体现在这种外化形态背后的艺术理念。欧洲的艺术审美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进攻感,这种直的背后,是欧洲人审美和意念中的简单、直接、开放,这与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舞蹈理念从古至今都承继着“拧、倾、圆、曲”的迂回和柔美,都始终保持着含蓄和内敛之感,而在欧洲的芭蕾舞艺术中,这种美学要求刚好是截然相反的对立存在。[2]

立:这是指无论在舞蹈的动作表达或舞台站立上,都必须始终保持身体的垂直挺拔之感。芭蕾舞毕竟出身于宫廷,具有皇家音乐的血统和贵族艺术美学的标准,它并不来自民间,因此需要符合皇家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西方的审美体系中,认为高贵的贵族是挺立骄傲的,只有平民和那些佣人才是松懈弯曲的形态。为此,在舞蹈中必须树立一种挺拔的形象姿态,立的垂直感是首当其冲的要求。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虽然贵族阶层逐渐落寞,社会革命也在快速推动着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追求的变迁,但芭蕾舞始终秉承着一如既往的独特舞蹈标准和艺术追求,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代表了欧洲古典音乐艺术始终不渝的审美趣味。

二、中国古典舞的类型化特征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朝代更迭和一辈辈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中国各个民族的舞蹈均有着各自的风格类型,这些从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肢体语言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古典舞并非来自遥远的古代文明,但却发迹于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艺术之中。中国古典舞代表着东方舞蹈的审美与文化精神,汲取了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与文化涵养,最终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艺术风貌。

对当代的舞蹈编创者来说,对中国古典舞的把握,并非只是单单在动作形态上的技巧糅合,更重要的是了解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寓意,理解中国舞蹈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独特魅力。与西方舞蹈“开、绷、直、立”的艺术效果相对立,中国古典舞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以“拧、倾、曲、圆”的风格特质为核心,塑造出完全不同的艺术理念。[3]

西方舞蹈风格的表达与其建筑、绘画、歌剧等艺术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力求在点与点之间找到最近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连接,这使得芭蕾舞始终贯穿着这样的审美指导,在舞蹈中贯穿着短平快的力量散射。中国舞蹈类型信奉着儒家思想所传承下来的中庸之道,“圆”的理念包含了舞蹈水袖的动态美感,而其灵感必然来自有着共同理想的水墨画与毛笔字。将时间的无限延长使舞蹈的美感被放大到了极致,艺术风格中委婉的表达和羞涩的诠释,更凸显了中国艺术追求意境和虚幻空灵的秉承理念。endprint

如果在编创视角中将中国古典舞归本溯源的话,近代历史中与之最为保持关联的当属戏曲舞蹈。在整个中国艺术历史中,民族民间舞和历朝历代的宫廷舞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代消耗,虽然并没有完整的被保存与传承,但是从古代典籍和雕刻、画像等方面可以看到其美轮美奂一面。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将各种各样的历史舞蹈形态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调配,删减了不同地域舞蹈的个性,将其同性特点,尤其是汉族舞蹈的风貌进行了夸张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曲舞蹈形象。中国古典舞在建国前后孕育而生,其蓝本正是中国戏曲舞蹈中的起承转合。这样从历史到近代,再由近代到当代的承继,正是中国古典舞脱胎换骨的文化凭证。对于当代舞蹈编创者来说,读懂舞蹈历史,了解舞蹈文化是其创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三、舞蹈编创中对于类型化风格的有机融合

在中西方舞蹈类型的分道扬镳中,有一种起到连接作用的舞蹈风格在20世纪初诞生,这就是风靡全球的现代舞。现代舞的出现从感官上拉近了中西方舞蹈文化之间的距离,也使中西方舞蹈艺术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找到了某种共鸣。舞蹈艺术的存在是一种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表达。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建设中,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被用来以最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可以通过简单地动作语言准确的传达给欣赏者,从而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和联觉效应,我们对于现代舞作品的喜爱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舞蹈语汇的延续。现代舞的舞蹈语言能够更加自由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许多感受,能够在动静之间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被忽略的问题阐释出来,而我们又会发现,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能够回避,也值得我们去理解、贊美或者重视。

中国当代舞蹈编创者就准确地找到了现代舞连接东西方舞蹈艺术的纽带。相对于很多现代舞作品的冷色调,《守望》这部作品则包含了很多的温暖与苦涩。出身于古典舞的王亚彬,对于很多传统的文化逻辑始终有着眷恋,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身的创作主题。《守望》这部作品便是一部亦古亦今的作品,其气质类型和文化诉求源自于对于古典文化的热衷,但在表现形式上偏又选择了一种更为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进行诠释和展现。舞蹈的魅力在于将很多散碎的、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提炼出来,并以一种具有表现力的形式彰显出来,直指人们的内心。在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情感真谛的记忆,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守望》这部作品在这一层面上来看,是做到了入情入理、有情有义,以一种现代人喜闻乐见又能够读懂看懂的方式,表现了一个十分沉重但有不得不审视的主题。守望,就是守望家园、守望故土、守望内心的真善美,不随波逐流、不冷漠。舞蹈以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的力量,也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对于生命的诠释能力。[5]

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依靠的是兢兢业业的创作,而在这一过程中所选择的文化内涵也早已跨越了国界和文化的羁绊。中国的舞蹈编创不仅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艺术灵感,同样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和转化西方舞蹈类型的精彩,取长补短才能够使中国舞蹈编创事业始终立于文化浪潮之上,形成兼容并济、特色鲜明的艺术特质。

参考文献:

[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欧建平.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3]欧建平.现代舞[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4]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舞蹈编创中西方中国古典舞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情之所至,舞之于形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