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9-20 04:15李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弘扬传统文化

李捷

摘 要 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高校学生既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创造者,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与社区以及中小学校的有效对接,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拓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弘扬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灵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要求,也是我国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具有天然优势。在注册的6600万志愿者大军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支群体。立志、成才是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高校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更有助于在全社会中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种志愿精神正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

1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1.1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孔子主张的“仁义、慈善”,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 、“博爱奉献”的思想代代相传 ,是现代志愿活动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基石。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是不管是否得志,都要崇尚“仁义友爱”和“道德修养”。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与仁者爱人、货力不必为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志愿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社会志愿服务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习总书记也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各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传播、学习交流的盛会,除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外,赛事的组织离不开广大青年志愿者的支持参与;近几年,端午节期间,龙舟比赛广泛兴起,异常火爆,单位和民间纷纷组建龙舟队参加各级别比赛,华中地区两所知名高——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将已经连续6年在东湖水畔进行了同城双星龙舟对抗赛,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两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这些传统文化的实践传播为志愿服务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衡和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困惑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暂迷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文化价值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人的价值观朝着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方向变化,“冷漠、自私、功利”在某些层面成了人际关系中的热门词,“奉献、友爱”等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渐被年轻人边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把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2.2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困惑

高校青年学生是各类大型体育比赛、文化活动、重要会议的重要力量,此外还有学校社区等公益活动、三下乡义务支教、文明交通引导、法制宣传、爱心助困等,青年学子均展现出热情、爱心、认真、负责的良好形象。而事实上,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存在着消极因素:

(1)动机不足:有的活动是上级单位部门安排下来的,学生并不都非常愿意参加,有的学生觉得志愿服务对自己帮助不大。

(2)有“利”可图: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一些回报。这些回报有的是直接的,如活动补贴,评奖评优加分、入党条件等;有的是间接的,如请假的理由、接触领导明星的便利、能力的锻炼等。

(3)效果不佳:网上有一篇热议的帖子,“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反映了支教活动的变味,暴露了志愿者能力不足、管理者监管不力,社会道德信仰的迷失等问题。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3.1开展高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高校社会志愿服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和弘扬,志愿服务早已不仅限于济贫赈灾、救死扶伤、修桥铺路等政府事业,越来越多的志愿活动来自于自发的民间组织,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高校青年军的主动广泛参与,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十二五期间,全国注册的自愿者人数达到6600万,十三五时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将提高到13%。并将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和教育培训程序,建立健全基础培训,特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强记录管理,将志愿服务记录,与志愿者使用、考评、奖励挂钩,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实现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聯互通。 (下转第70页)(上接第25页)

3.2成立高校对接中小学的志愿服务团队,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品牌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三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任务。可以发挥高校志愿者思想先进、学识丰富、技能全面等优势,成立高校志愿服务队与中小学对接互动,不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精心培育和发展,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

(1)在中小学第二课堂固定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和项目,让高校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中小学,指导中小学生认知、读解并用传统文化的篇章内涵完善自我品质、提升自我修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引领道德风尚和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接,形成正向认同;

(2)成立传统文化宣传优秀师生讲师团、深入中小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兴趣,引领正确的道德风尚;

(3)设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者、学习者的事迹,宣扬榜样的力量,激发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4)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了解现代中小学生眼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纠正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

(5)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推陈出新,让中小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代言人。

3.3构建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认知奖惩机制,使得中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代言人

(1)设置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通过课程要求中小学生必须在不同年龄阶段掌握基本的诸子百家、文学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并随时检验学生的文明礼仪、好善乐施等内涵行为。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广东最先进行试点,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已经在传统文化课程化和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完善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机制。高校志愿者与中小学融合互动,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明显,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培训体系,才能使志愿服务品牌更具影响力和辐射效应。例如:武汉商学院“礼乐学堂”志愿服务队,通过将湖北省博物馆实物再现的讲解方式,将楚文化传播到各所中小学,目前已经在武汉地区树立了的良好的品牌。在志愿服务队成立初期,由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和博物馆工作团队共同在学校招募选拔一批优秀有志向的学生担任省博的兼职义务讲解员,经过针对性培训,学生反复实战练习,博物馆和学院还会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这样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作用下的管培制度使志愿服务团队始终有新鲜血液补充,容易完成新老交替,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杨迪.儒家思想对当代志愿精神理论建构的意义探析[J].谈古论今,2011(02)

[2] 余逸群.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与慈善文化论纲[J].北京青年研究,2016(03).

[3] 王薇.中国传统慈善思想评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

[4] 陈庆之.充盈在传统文化中的志愿精神[J].社会与公益,20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