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舒清小说中方言词运用

2017-09-20 00:30马晓琴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方言词西海固单音节

马晓琴

摘 要:石舒清是一位宁夏回族作家,作为在西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他,小说语言深深地打上了西海固回族文化的烙印。他小说的语言讲究锤炼和张力,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西海固方言引入到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带来陌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本论文试图从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入手,来探讨、分析这些词汇对展现地域、民族特色和西海固民众心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单音节;双音节;地域;心理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汉语方言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在方言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对自己成长环境中的方言在内心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使用起来信手拈来。作家作品中使用方言,一方面,是为了成功塑造某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可能是艺术上的追求,更多的是故意为之,以此来提高作品的艺术成就。方言词语的使用使作品更自觉的贴近生活,缩短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也总是或多或少的含有方言词汇,从而使作品带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这一点在乡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普遍。

石舒清作为一位西海固乡土作家,小说中西海固方言词汇是作家自觉地,本能的一种书写。他用自己熟悉的方言讲述着黄土地上父老乡亲们的故事,或美好或艰难都用他笔下的文字书写了出来。方言在他作品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形式因素,而且在关键的地方能起到一种点缀风情的作用,特别是将作为人物的语言与作品的思想,人物感情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石舒清是一位重视语言运用的作家,他小说中对西海固方言的运用,例子很多,以下是从小说中收集到的双音节词:

日头 将就 吃亏 麻搭 扯磨 日鬼 劲大 吃力 尻子 后晌 嚷仗 停当 怪道 指望 成器 营生 懵松 扯谎 馍馍 失笑 真格 颇烦 定定 咕哝 拾掇 孽障 知感 古今 晌午 早起 抬举 拉扯 闪失 拨派 瓷实 准承 行程 攒劲 积修 端详 大限 口唤 展妥

在这些双音节的方言词汇中,有的是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语词,如“尻子”、“怪道”、“真格”、“扯谎”等。

这些词可以在元明清不同时期的作品里找到用例,《水浒》第十六回:梁中书大喜道:“我也不枉了抬举你,真格有见识!”《红楼梦》第十二回:开门人见他这般景况,问是怎的。少不得扯谎说“黑了,失脚掉在茅厕里了”[1]。有的是在回民话中通用,比如“知感”,一词在《宁夏方言研究论集》一书中记载:知感,原义为知恩感德。《南史·顾越传》:“二宫恩遇,有异凡流,木石知感,犬马识养,臣独何人,敢忘报德?”《元朝秘史》:“我使四杰将作桑昆的妻小、百姓、头匹都救救与了你,又曾知感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這一门亲,蒙老哥亲家相爱,我做兄弟的知感不尽。”今在西海固及西北回民话中,可以用作及物动词,并引申出形容词的用法,含有两层含义:①知恩感谢真主。②谢主的恩典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回族用语。这些方言词在石舒清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1)那老师有点惊讶地说:“老师你真格想当组长?”

(《杨德宗》)

(2)而他的笑声却遭那两个听到了,尔里细了声问笑的原因,豪赛老人说:“我想了一个失笑的事。”“啥失笑事”尔里说。 (《盗骨》)

(3)柳老阿訇在大风里衣衫褴褛,皱纹里都埋着土,对田阿訇说:“唉,我故乡的人,你在胡达的拨派里,迁我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吧,这里的土不净,我睡着不安宁啊”。

(《盗骨》)

(4)“你不要扯谎,扯谎不是人”。 (《蒙昧》)

(5)父亲说他今天见了赫丽彻女婿,“高个子,穿的也洋气,还戴着鸭舌帽,很攒劲的一个人嘛。”

(《一个女人的断记》)

在理解上,读者对上述的这些双音节方言词语,并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通过字面及把语境结合起来进行推断,就会获得一定的信息量,并可能找出相应的普通话词语,如“古今”现代汉语中指“平话小说”,在西海固方言中,引申为“故事”;许多,例如:“营生”在普通话中,是指谋生,在石舒清的作品中指职业或工作。同样的词语还有:

早起→早晨 晌午→中午 生怕→恐怕 后晌→下午 扯谎→撒谎 劲大→过分 麻搭→厉害 颇烦→心烦 嚷仗→吵架

有部分方言词语单从字面上已经推断不出词义,在作品中的意义和普通话中的意义相差甚远,如《留守》中的“我为啥偏偏要往黑路上走呢?我是个瓜子么?”中“瓜子”,《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做食品的西瓜子、南瓜子等。在石舒清的作品中“瓜子”则是指人,是“傻瓜”的意思。像这样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联系语境都无法获得准确信息的方言词语,虽然比重不是很大,然而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确切理解表达内容的角度来看,对于读者而言,即是一种障碍,又是趣味!

石舒清对双音节方言词语运用自如,单音节方言词语更是作品语言的一个亮点,在理解分析作品中的单音节方言词,可以使读者更准确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作品中用到的单音节方言词语有“嚎”、“碎”、“松”、“咬”“撵”等。

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碎”字,读作suī,“碎”在西海固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常用来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如:

(6)碎杂毛,不要以为长了几个狗牙就看不起太太,你还是吃这个长大的我给你说。 (《小青驴》)

(7)母亲就笑着说:“我是大人嘛,你们碎娃娃,看那个害怕呢。” (《铁色》)

《小青驴》中,姑太太把“我”,戏称为“碎杂毛”,《铁色》中,母亲把“我”称作“碎娃娃”,无不体现着长辈对孩子的疼爱。

如,小说中出现的“ ”,读作sóng,意思是:①对人的蔑视;②软弱无能,不中用,常用来骂人。endprint

(8)这时候老杨那圆着的表示倾听的嘴巴就咧向两边,化为笑的模样,即刻听见一种怪异的笑声发自他那单薄的躯体,“哈哈,你这个 ,你这个 ,哈哈。” (《杨德宗》)

(9)杨老师此时已兴奋得那柄小刀沾着血了,他激情而骄傲地瞅一眼女教师们,拍那小伙子一掌,说:“你个 呀,还是个大专生,揭的老底,没素质,岂不闻,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你 不是个好东西,没素质得劲大。” (《杨德宗》)

(10)我跑到外奶奶家找妈妈,却没有找到,便哭了起来,我的舅舅阴森森地瞅着我说:“嚎够了吗你?”“你瞅瞅你那 势”。 (《片童年·高房子》)

一个“ ”就已经把一个小学教师——杨德宗和一个恶狠狠的舅舅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嚎”字,有“(人)号哭之意”。

(11)这时她突然发现五斤在抽泣着,这使她有些惊异:“你嚎啥?”她这样惊愕地问五斤,但她这样一问,却使五斤大声地哭起来了。 (《铁色》)

(12)“不要嚎不要嚎”。母亲焦躁地用颤颤的手指擦着他的眼泪,说。 (《蒙昧》)

(13)嘿,本来就是个丑婆姨,还敢嚎,一嚎就纯粹不能看了嘛,来来来,让哥给你收拾收拾。

(《旱年》页123《伏天》)

如,“咬”字,《旱年》中,有个妇人来要“乜贴”的时候,老狗听到动静,“像一团脏毛一样竭尽所能地向那妇人跑去了,它踢姗着跑,一边用老得发浑的声音咬着。”当那个装成女人的男人(这个人在要也贴的人里是个例外,她走进屋里来常常是一言不发,用棍子打着地使人知道。而且她是下得了手打老狗的,老狗也认下了她,对她有了仇恨)来要“乜贴”的时候,“老狗每次都要费心劳神地咬她,终是被她的棍子打怕了,老狗一般是站在半院,依然煞有介事地后塌着屁股,眶眶眶眶一只老风匣似的向她咬。”在笔者读到的作品中,只要提到狗叫,似乎都用“咬”字。显然,这个“咬”是“叫”的意思,正如我们日常所说的“鸡叫狗咬”。

还有“蹴”、“搭”等等,一些单音节方言词,如《盗骨》“你两个蹴着别动,我去瞅一下。”豪赛突然说。在尔里报名要去取柳阿訇的骨什时说“柳老阿訇的骨什,埋在哪搭,就是哪搭的福啊”;在《留守》中,“一庄子人都说你的闲话时你的脸往哪搭放?”“哪搭”——是哪里什么地方的意思。这个词在汪曾祺的《受戒》和丁玲的一些小说中也提到。

当手捧着石舒清作品的时候,笔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用西海固方言读起来,感觉无比地亲切和熟悉。方言的运用也许会给其他地区的读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陌生感觉,语言的陌生化也是诗歌创作中讲求的。就像石舒清一样,熟练地运用,而且把握好其中的尺度,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觉。这些双音节方言词和单音节方言词语用来描写人物,刻画形象,无疑增强了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使人联想到祖国的大西北,西海固一带的社会环境和自然风貌。

注释:

[1]李树俨.李倩.宁夏方言研究论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36页.

参考文献:

[1]石舒清.开花的院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2]石舒清.石舒清小说自选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

[4]李树俨.李倩.宁夏方言研究论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5]馬朝霞.石舒清小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贾志宏.戈壁滩上的一抹新绿——宁夏青年作家小说创作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8]汪曾祺.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汪曾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年.

[9]刘必隆. 论石舒清小说创作及其艺术特质[J].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10]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言词西海固单音节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搜神记》方言词研究
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
古楚方言词“桯”源流探析
同义单音节动词的词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