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波,张 洲,李佳言,王 洋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六〇六队,吉林 通化 134001)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吉黑褶皱系(Ⅰ),吉林优地槽褶皱带(Ⅱ),吉林复向斜(Ⅲ),双阳—磐石褶皱束(Ⅳ)的吉中弧形构造上,伊兰—伊通和辉发河深大断裂之间,地质构造较复杂,位于双河镇—二道甸子金成矿带的西部[1]。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其次为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石炭系余富屯组(C1y)、鹿圈屯组(C1l)、磨盘山组(C2m)、石嘴子组(C3s);二叠系大河深组(P1d)、范家屯组(P1f);三叠系大酱缸组(T3d);侏罗系玉兴屯组(J1yx)、南楼山组(J3n)、久大组(J3j)、安民组(J3a);白垩系营城子组(K1y)、泉头组(K1q)[1]。
区域上处于吉中弧形构造顶部由北北东向转向南北向的转折部位。构造特点是华力西期以北北东向褶皱构造为主,并伴有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构造;燕山期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控制了岩浆岩及相关矿产的分布[1]。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华力西期—燕山期均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侵入活动为主[2]。侵入体呈岩基、岩株状(见图1)。
图1 小梨河一带区域地质
2.1.1 地层
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下统鹿圈屯组(C1l),其次为余富屯组(C1y)[2]。
余富屯组(C1y),出露在测区南东侧的豆夹沟—东梨河一带。以变质火山岩为主夹有碎屑岩和大理岩的一套地层。
鹿圈屯组(C1l),在矿区大面积分布,以灰色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或灰岩透镜体的一套地层。主要岩石组合为灰、褐色中粒砂岩、细砂岩、灰岩或粉砂岩、页岩,灰岩为基本程序的多个旋回层。东南部岩石组合为安山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等中酸性火山熔岩,沿走向其岩性由北向南由熔岩向层凝灰岩过渡,与下部砂板岩为整合接触关系。小梨河—豆夹沟一带岩石组合为钙质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变质(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夹大理岩透镜体等。
2.1.2 构造
区内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以豆夹沟—小梨河—太平村挤压带为代表,南北向贯穿全区,总体倾向东,倾角70(°)~80(°)并表现多次活动的特点,对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有利,受其控制的挤压破碎带内岩石多为片状、瓦状及千枚状或者成破碎角砾岩和糜棱岩带,带内出现不同规模的次一级牵引褶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发育,并有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石英脉贯入,零星伴有金、银、铜、铅矿化。
东西向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主要有振兴屯—太平村断裂和大风倒树—东梨河断裂分别位于详查区南北部。这两条断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不大,由北侧沟旁出现的一些断层三角面,大致可以判定为这两条断裂是北盘上升、南盘下降的逆断层,为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没有破坏作用。
北西向构造在本区多显示负地形,地貌特征为北西向的沟谷,方向在300(°)左右。为一组扭性断裂,倾向南西,倾角50(°)~73(°),以强烈的揉皱和片理化为特征,断距不大,大都是南西侧向南东、北东侧向北西错动。断层上盘为砂板岩,下盘主要为大理岩、结晶灰岩及钙质片岩。对矿体有破坏作用,但断距不大,对矿体破坏作用较小。
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在区内较发育,见有几条断裂显出扭性特征。断层倾向北西西,倾角35(°)~48(°),沿断裂破碎蚀变带两侧有闪长玢岩脉和正长斑岩脉产出。断裂破碎带内岩性复杂,但均受强烈挤压而发生破坏[3]。
2.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岩性复杂,有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的酸性、中酸性侵入体,脉岩较发育。
1)小梨河岩体(γ43(2))
分布在矿区西部,岩体侵入于石炭系下统鹿圈屯组地层中,同位素年龄338 Ma,时代为华力西晚期。岩性有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两者为相变关系。岩石普遍具碎裂结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并有石英脉及与石英脉有关的铅、锌、银、金的矿化。
2)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1))
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部,岩性为中粒结构花岗岩、细粒花岗岩。脉岩极为发育,主要有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等,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受断裂构造控制,其中闪长玢岩脉、花岗闪长斑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2.1 矿体特征
矿区共发现14条矿体,地表发现7条矿体,钻孔中发现7条盲矿体,Ⅴ号矿体为主矿体。
Ⅴ号矿体赋存标高112~324 m,埋深0~230 m,呈扁豆状、脉状,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36(°)~68(°),走向控制矿体长度125 m,最大倾斜延深260 m,厚度0.35~15.01 m,平均厚度4.10 m,厚度变化系数111.94%,属较稳定型。矿体中金品位1.27×10-6~8.29×10-6,平均品位2.85×10-6,品位变化系数57.02%。矿体资源储量(122b+333)矿石量451.91 kt,占全区总矿石量的64.38%。金金属量1 287 kg,占全区总金属量的50.51%。伴生银平均品位15.46×10-6,伴生银金属量5.1 t(如图2所示)[4]。
图2 小梨河金矿床地质
2.2.2 矿石矿物组成
通过显微镜下测定,并结合MLA扫描电镜能谱成份分析矿石中矿物种类,确定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其次有闪锌矿、毒矿、碲铋矿、自然铋、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黝铜矿等;贵金属矿物组成为自然金、银金矿,以及碲银矿、碲金银矿;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有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方解石等矿物组成(见表1)[5]。
表1 矿石矿物组成测量结果 %
黄铜矿(CuFeS):为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硫化物,占矿石矿物相对含量的0.51%(含黝铜矿)。主要呈他形晶块状结构产出,嵌布粒度较粗,主要以大于0.1 mm的粗粒为主,占含量的72.2%。黄铜矿在矿石中与磁黄铁矿、闪锌矿、褐铁矿、黄铁矿、毒砂嵌存关系都较密切。镜下可见磁黄铁矿呈块状及脉状嵌存在黄铜矿裂隙中;也常见闪锌矿呈他形晶粒状及块状、褐铁矿呈脉状及块状嵌存在黄铜矿中;该矿石中的次生铜矿物主要为黝铜矿,其含量少,粒度细小,主要呈他形晶粒状嵌布于黄铜矿中,也见有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嵌布(图3);另外,黄铜矿与贵金属矿物碲银矿、银金矿、自然金、碲金银矿等嵌存关系都较紧密,见有碲银矿、碲金银矿及银金矿呈粒状嵌存其中(碲银矿中含有碲铋矿见图3),说明黄铜矿是金的载体矿物之一。
图3 黄铜矿显微照片
黄铁矿(FeS2):粒度分布以中、细粒为主,主要呈半自形晶—他形晶碎粒状结构产出,黄铁矿粒间及裂隙见有褐铁矿交代嵌布;毒砂在矿石中含量很少,镜下见有部分毒砂被黄铁矿交代(见图4)。黄铁矿与黄铜矿及磁黄铁矿交代嵌布现象镜下较常见;黄铁矿与贵金属矿物也存在一定的嵌存关系,由图4可见,有碲银矿及银金矿嵌存在黄铁矿裂隙中。
图4 黄铁矿显微照片
氧化铁矿物(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该矿石中褐铁矿镜下较常见,占矿石矿物相对含量的1.22%。褐铁矿在矿石中分布粒度以中细粒为主,主要呈他形晶粒状产出。其在矿石中交代黄铁矿呈粒状分布的较多,其次见有部分呈粒状及脉状嵌存在脉石粒间及裂隙中。褐铁矿与黄铜矿嵌存关系也较密切,黄铜矿中见有褐铁矿呈放射状及脉状嵌布其中。磁铁矿与赤铁矿在矿石中嵌布粒度比较细小,以细粒为主,主要呈他形晶粒状产出。在镜下常见磁铁矿被赤铁矿交代呈残余结构(见图5)。氧化铁矿物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
图5 银金矿在石英中嵌存情况
2.2.3 矿石结构与构造
1)矿物结构
a 他形晶粒状结构:矿石中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主要呈此结构分布。
b 乳浊状结构:呈细小颗粒嵌存于闪锌矿中的黄铜矿呈此结构。
c 包含结构:黄铜矿包含黝铜矿等呈此结构。
d 放射状结构:部分褐铁矿在黄铜矿中呈放射状结构产出。
e 残余结构:赤铁矿交代磁铁矿呈交代残余结构。
2)矿石构造
a 脉状构造:褐铁矿沿脉石及黄铜矿裂隙嵌部呈脉状构造。
b 块状构造: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硫化物都呈此构造。
2.2.4 矿石中的有益组分和有害组分
通过组合分析(表2)、矿石全分析(表3),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为Au,伴生有益组分为Ag,其他元素含量甚微,无综合利用价值。矿石中有害组分砷、汞、碳含量较低,对选矿的影响较小。
表2 ZH01(Ⅴ号矿体)组合分析结果
表3 岩石全分析结果 %
2.2.5 金的赋存状态
经显微镜下查定结合MLA能谱分析,该矿石中的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采用光片镜下测定并结合人工重砂检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石中金矿物粒度分布以0.074~0.037 mm区间为主,占49.1%,其次为小于0.037 mm,占31%,大于0.074 mm含量19.9%(见表4)。
表4 金矿物嵌布粒度测量结果
对自然金及银金矿进行MLA扫描电镜能谱成份分析,结构可知自然金中金含量主要分布在87%~100% 左右,银金矿中金含量在60%~70%之间。
2.2.6 矿石类型及品级
根据矿石氧化程度、围岩岩性、结构构造等自然状态,本矿床是以产在蚀变岩中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原生矿石为主。矿石的自然类型主要有石英—黄铁矿型、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类型两种类型,二者在矿体中不能单独划分,一般含多金属硫化物矿石含金性较好。金矿物主要与硫化物关系密切。矿石工业类型确定为含石英脉贫硫化物细粒浸染型矿石。
2.2.7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体主要分布在晚古生界鹿圈囤组地层中,矿体围岩主要为钙质片岩、粉砂质板岩和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矿体受北北东向构造。矿体呈脉状,金矿化与矿化蚀变强度有关,矿体于脉岩接触界限清楚;于地层接触界限不明显,要用样品圈定。区内各矿体品位一般比较均匀,单工程中局部品位低于边界品位,但一般达不到夹石剔除厚度,仅Ⅴ号矿体有夹石,夹石主要为矿化较弱的蚀变岩。
晚古生代早期该区处于东西向巨型拉张盆地,该盆地是组成华北地台北缘天山—吉林东西向海槽的一部分;同时处于南北向磐石—烟筒山转换盆地,在它们相交的烟筒山—头道川一带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早石炭世余富屯期、鹿圈囤期均为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发—沉积建造,其中余富屯期第Ⅱ旋回、鹿圈囤期Ⅰ旋回层位中均见铜矿化,形成含金、铜丰度较高的初始矿源层。海西运动使早石炭系地层发生变形变质,矿源层中金受到区域变质作用活化、并向压力、温度降低方向迁移,使其初步富集;燕山期多次强烈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热源、热液活动通道,并萃取了围岩中的金等元素,在燕山中晚期,伴随细粒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脉等侵入,使含金热液沿构造破碎带及有利部位在裂隙充填交代沉淀成矿。因此,成因类型为与燕山中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断裂构造找矿标志:层间构造和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侵入岩找矿标志: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是直接找矿标志。
地层找矿标志:余富屯组、鹿圈囤组地层是金、银及多金属矿地层标志。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金、辰砂重砂异常和Au元素土壤地球异常,尤其是Au、Ag、As、Sb、Bi、Hg组合异常是重要找矿标志。
蚀变找矿标志:异常地段内出现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是找矿标志。
矿物找矿标志: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是直接找矿标志。
经过总结研究已经取得的地质资料,分析矿床成因,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燕山中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建立了区域找矿标志,认为断裂构造、花岗(闪长)、余富屯组和鹿圈囤组地层、Au-Ag-As-Sb-Bi-Hg组合异常、硅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为今后本区及周边部找矿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