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荣:取于大山 施于民艺

2017-09-19 12:45李程莹
中华手工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漆山神漆艺

李程莹

大概手艺人都是务实的,与人吃饭喝酒谈情怀,都不及守在工作室钻研作品。大概手艺人都是专注的,一旦入行就一条路走到底,不惜拒绝路上更多更好的风景。大概手艺人都是谦和的,不管站在多高的位置,只愿低头关心粮食和蔬菜,待人接物充满真诚与热情。蔡泽荣就是这样的典型,前半生,他把山神漆器从小厂房做成了产业园。而现在,他想守住一座山,让重庆漆器在这里结出生生不息的果实。这个愿景,或许要穷尽一生去灌既,不过他甘之如饴,无所顾忌。“漆匠是一门高尚的职业。”

蔡泽荣生长在重庆最北边的一个县城,名叫城口。这里是大巴山的腹地,依山傍水,冬暖夏凉。城口这个地方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基本隔绝,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桃花源”。正因为如此,城口的手工艺反而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土壤。早些年,这里与工业品无缘,物资运不进来,所有的日用品,包括劳动工具都是人们用双手制造出来的。比如耕地的犁头、簸箕、墨纸、竹席、板凳、桌子甚至房子。这野工艺种类丰富,石匠、木匠、砖匠、瓦匝漆匠在当时都是高尚的职业。

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城口被称为“中国生漆之乡”。在10岁左右,蔡泽荣就开始跟漆树打交道。小时候家里清贫,他上山砍柴时,身体大面积接触漆树,结果皮肤过敏,又红又痒了好些天。到了1969年,蔡泽荣初中刚毕业,人民公社安排他下乡,14岁的他体重只有30多千克,生产队见他太瘦小,不愿收他。为了谋生,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一位漆匠那里跟师学艺。所谓跟师学艺就是师父只管三餐,其他生活开销都不管。他没有钱理发,没有钱补衣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因失去上学机会,他便安心跟着师父学艺。

当时规定徒弟要三年才能出师。“教一路,留一路,防止徒弟打师父。”师父留了一手,没有教给蔡泽荣核心的技术,只让他磨砂、刮灰、打下手。这样刮三年灰,磨三年砂,修修补补又三年,就是九年的光阴。蔡泽荣意识到这样下去学不到熬漆的手艺,这是制漆最关键的一步,需要把天然生漆的水分脱掉。但在脱水过程中,温度稍微高一点,整个漆就报废了。如何把握这个度,师父只字不提,每次熬漆总是背着他。于是又坚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选择离开师父,后来在姑父邓万春的指点下,学会了熬制桐油和生漆。从那以后,蔡泽荣便成了当地的漆匠,活跃在大山里。

1993年,蔡泽荣租了一个小厂房,起名为“飞亚漆器厂”。一开始是为了向日本出口漆碗而建的。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蔡泽荣发现国内市场的需求比日本更大,于是他把市场转向了国内,并改名为“山神”。“这个厂建在大山里面,山给它提供了基地,我们制漆用的材料,从实木到生漆全都取之于大巴山。祖国山河有无数的宝藏,各种文化资源取之不尽,大山的灵气也给了我们创作的灵感,所以我想我们的名字一定离不开山。再者,漆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要把它做得有神韵,‘山神的名字由此而来。当这个名字诞生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所用的材料必须取材于大山,漆器一定要做到极致,品质要求和发展方向,要对得起大山的馈赠,这也是我们企业的文化。”在蔡泽荣的精雕细琢之下,城口的漆艺,成为了一种当之无愧的高尚行业。

生漆也叫大漆、土漆,它是从漆树的树皮层割下来的一种树脂。蔡泽荣介绍说,在海拔800~1200米的地方,一般产的漆是小木漆,这种漆表面看起来很好看,但它在结成漆膜之后,其韧性以及经久耐磨、不褪色的程度,相比大木漆就差多了。大木漆多数产自海拔1500米以上,比小木漆的产量低得多。城口的生漆绝大多数是大木漆,所以这里的生漆比周边的市场价格都贵,1千克大概260元。“但漆中一般有35%左右的水分,还有残渣,如果将水和残渣过滤掉,这1千克里只有50%的漆。再加上我们现在不是用传统的火来脱掉漆的水分,涉及到电费、材料和人工费,算起来精制后的生漆1千克800元左右。而化学漆1千克20元左右,不管是漆的成本,还是施工的难度,比起生漆都要廉价得多。”

漆器制品的成本很高,但往往消费者对漆器缺乏认知,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一味追求低价。这对中国漆器的发展非常不利。蔡泽荣眉头紧锁,表达了他的忧虑:“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漆器的价格,低于成本太多,一看就是假货。”入行50年,蔡泽荣一眼就能辨别出哪些漆器是生漆,哪些是腰果漆。腰果漆主要产自广东、福建等地,属于树脂型的油基漆,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含有苯酚和甲醛等有害物质。比起生漆,腰果漆不过敏,在艺术院校教学时,使用腰果漆更为合适,但老师要有正确的引导。当然在创作时还是要使用大漆,因为那才叫真正的漆器。

山神漆器晶莹剔透,质地精细,色彩和图案极具考究,其工艺复杂程度是其他手工制品难以比拟的。“漆器的制作周期非常长。我举个例子,一件漆器上的每一遍漆要干燥7天,如果掌握的气候、湿度不够合适,要10天以上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并且漆器制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也多,如冰裂、刮痕、气泡、起皱,特别是小颗粒,凸起来的是颗粒,凹进去的是毛孔,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对“精”的要求,蔡泽荣从第一步选材就开始了。木质要细腻,纤维韧性要好,木胎要脱脂。裱布要使用夏布,刮灰使用的配漆也得是生漆。漆灰的颜色像瓦罐一样,得让它呈现出质感,这就需要“植皮”。然后是各式髹饰工艺的综合运用,堆漆、变涂、螺钿、犀皮等,再是一遍遍地上漆,直到達到他满意的效果。博采众家之长,尤其追求色泽的丰富与透亮,最后形成了山神漆器的独特风格。endprint

2005年明,蔡泽荣接到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的参评通知后,加班加点制作了3件作品:脱胎花瓶、镶嵌漆盘和另一件实木花瓶,经面试、答辩,顺利通过评审。蔡泽荣清楚地记得,经信委和评审组给他的评语是:蔡泽荣对中国漆艺的研究、对重庆漆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简短有力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要把这门手艺做下去的信念。而颁奖时,时任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亲临现场,为他颁发证书。当时黄奇帆讲了这样几句话:“我非常羡慕手工艺者,非常羡慕你们这一届所评上的工艺美术大师。因为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你们,祝贺你们。”政府的评语和市场的鼓励,成为曰后蔡泽荣推进山神漆器发展的动力。

过去没有提工匠精神,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是父辈教导蔡泽荣的。“现在想来很有道理,干一件事情就要一条路走到底,更别说这是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更迭都没有消失的东西,就需要我们把它传承和发扬下去。”蔡泽荣在城口办漆器厂的时候,有很多机会进入建筑、锰矿、钡矿、煤矿等高收益的行业,但是他没有改变最初的选择。“既然入行做了漆工,那深耕漆艺文化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自己选择的路,坚持走到底就对了。”

“一切都在自然生长,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传统工艺都是创新而来的,山神漆器基于城口传统漆器的特色,每年都有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哪怕是生漆的材料,在它精制的过程中也能用一些创新的手段,使其在保留原来的韧性、防腐性的同时,让干燥速度快一点、透明度好一点、色彩丰富一点。如果几个月都没有新的思路,技术也停留在原地,蔡泽荣就会有深深的危机感。今年,习主席讲了一段话,“中国制造要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创新是灵魂,质量是生命,人才是根本。”蔡泽荣认为很有道理,只有抓住了创新、抓住了质量、抓住了人才,手工艺也好,制造业也好,一定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20多年来,蔡泽荣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在他看来,参展是传统工艺美术企业一个非常有效的推动市场销售的方式。从深圳、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南京、杭州、青岛,到北边的大连、伊春,西部的太原、鄂尔多斯、兰州,都有蔡泽荣和山神漆器的足迹。在参展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地方的人接触、交流,蔡泽荣了解到各地的风俗以及对工艺美术的欣赏和要求的差异,能促使他进行产品创新与升级。至今,蔡泽荣还坚持每年参加10余个展会。

但传统工艺美术企业的市场,现在的确遇到了瓶颈。十多年前,大部分手工艺行业是政府批量采购。“从某种角度讲,这推动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激励了一大批手工业者参与到手工行业中来。”但近两年政府采购叫停,蔡泽荣的精力也从过去应付政府采购,转向了对市场的研究、对产品的研发。“最近两年,我们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比过去快了。即便在过渡时期,我们也能高高兴兴、踏踏实实地做研发和创新,加强我们软实力的培育。”

在蔡泽荣的身上,有多重身份:大师、企业家、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口漆艺代表传承人以及重庆工美行业协会会长。大师需要精湛的技术,企业家需要独到的经营能力,传承人需要带好徒弟,作为工艺美术行业会长,更需要思考、服务和带动一个城市工艺美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所以蔡泽荣特别忙碌,60多岁的人,却依旧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因为他有太多事情要做。“我就恨自己时间太少,不然还可以研发出更多精品。”

20余载,山神漆器从一个小厂房,成长为重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知名品牌,目前正在准备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还将打造成集文化展览、研发制作、手作体验、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国漆文化产业园。

尽管手工艺行业不好做,但在蔡泽荣心中没有“困难”两字,他说一切都在自然生长,一切都会水到渠成。闲谈间,蔡泽荣透露出他深埋于心的愿景:“我想在对面的大山里找一块地,种上一大片的漆树,再建一个手艺人的交流地和对外的漆艺原生态体验馆,让城口的漆文化,渗透到更远的地方去。”

说这句话的时候,蔡泽荣带着微醺的表情,让这个愿景听起来,有一种近在眼前的真实。希望如他所说,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这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的《金地五牛瓶》,用楠木脱脂干燥后镂空成胎,结合变涂、磨砚、贴金等技法,将中国十大传统名画《五牛图》磨砚于瓶身,与一般材料画而相比,五条牛由金、红、黑三色衬托,更凸显牛的生命活力。

山神漆器制作工序

山神漆器制作工序复杂,总体来说可分三大步:原料准备、制胎和髹饰。原料主要包括木胎和生漆。制好的生漆一般用塑料膜轻封,生漆遇空气数秒即氧化变为褐色,但亦可恢复。轻轻搅拌,便可呈现层次丰富的美丽效果。

1.按设计图制作漆器木胎在选材上,注意选取木质韧性好、无裂口、无树结、无腐烂的木材。木胎进行高温处理后会产生毛刺,再用砂纸将其磨平。

2.裱布和坯灰一般来讲,瓶身需先上底漆防腐,再裱布、上漆。然后用瓦灰、生漆加适量的水调制成粗漆灰,刮涂到瓶身上。瓶口尤为关键。

3.干砂

坯灰后表而会凸凹不平,用120目左右的砂布进行磨平处理,接着进行一次坯细灰(使用200目瓦灰和生漆调制而成)。

4.上底漆

先用400目的水砂将瓶身表而磨平至光滑,再上底漆,木胎坯体制作完成。底漆颜色全凭个人爱好。

5.堆漆

没有限定,也没有图纸,按照堆漆者心中预想的纹理效果堆凸。可以是立体的、极不规则的。

6.分层刷漆

根据自己喜好调配不同颜色,刷5~10层均可。可刷全瓶亦可刷局部,再適当贴上金银箔。而漆的厚度、层数及漆线的条数,由前一步工序“堆漆”的高度决定。endprint

7.打磨

把堆凸的漆磨平,刷涂1~2层透明漆,增加瓶身的光泽度。最后上漆,至阴房,7天干透后进行包装。

Q:漆器的市场价格标准不一,您是如何给山神漆器的产品定价的?您觉得自己有企业家经营能力吗?

A:定价,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按照一件产品的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研发费用、工序制作的难易程度来定。比如这件作品耗时100个小时,那件作品耗时200个小时,价格就不一样了。有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创意不错,艺术含量还可以,价格又会适当提高。大师不一定能够当企业家,反过来企业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师。我不算一个企业家,但是我始终有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意识。不是思考用什么方法、途径去获利,而企业家必须把企业的获利放在突出位置,而我更多的是想创造更多的漆器珍品,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不浪费大自然赐予的生漆资源,对得起养育我们的这一块土地,把一件有益于当今社会的事情专注地坚持下去。

Q:在从艺几十年里,有没有对您影响特别深的人?

A:我觉得艺术界一批名人,对人都是非常谦和、友好的。比如乔十光。在2000年6月,我去过他的家,他的工作室条件非常差,但他能出那样的惊世之作,说明决定一个人作品的好坏,关键是靠人的技艺,而不是生产加工的条件。还有唐克美,年龄接近80岁了,还是像年轻人一群热忱,对待事业总是充满着用不完的力量。既有传统历史的厚重,也有一些现代的新思想。要说具体哪一个人让我的世界观、命运发生改变,真的还没有。一定要说的话,还是自己的父母管教严格,给我建立了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Q:作为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您对中国漆艺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认知,能否谈谈中国漆艺及漆器的现状?

A:中国是漆树的主要产地,也是漆艺的故乡。中国研究和使用天然漆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从西部的天水,到东部的上海,从北部的哈尔滨到南部的阳江,对漆艺的研究和漆器、漆画的制作都广泛扎根于民间。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漆器及漆艺作品的产量及质量;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各类研究及培训机构;无论是大师工作室、家庭作坊,还是产业化、园区化的生产方式,都领先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一批漆艺家和国大师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完全可称之为国宝。北京、重庆、扬州、福州、平遥、天水、成都、大方、阳江等地的漆器各具特色,独领风骚。就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来讲,扬州漆器领跑全国。就传承中國漆器文化、复制漆器文物,创新时代精品,北京漆器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坚持以大木漆为本,以脱胎漆器为特色,面向全国培训人才,福州漆器值得我们骄傲。重庆和成都漆器品质上乘,其髹饰技艺都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能坚持以天然漆为本,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魂,以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扶持为保障,并通过全行业的创新创造,努力推行行业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克服行业后继乏人、投入不足和各地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并大力开发潜在需求市场,我们就一定能获得新的发展局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漆山神漆艺
神秘的“东方树液”——生漆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山神的孩子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中日彩色生漆加工工艺的比较研究
AN ODE TO THE MOUNTAIN GOD 法师与山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