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祎林
以下是五年级《景阳冈》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预习了《景阳冈》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1:“大虫”是什么?
生2:为什么武松喝了三碗酒后店家就不肯把酒卖给他?
生3:为什么熟牛肉能饱肚?
从这个片段中不难看出,五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
(1)大虫是什么?——在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大虫”即老虎(方言)。
(2)为什么武松喝了三碗酒后店家不肯把酒卖给他?——在文本第三自然段店家的回答:“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一会儿就醉倒了。”中也解释得十分清楚。
(3)为什么熟牛肉能饱肚?——这个属于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肉类富有蛋白质和脂肪,因此有饱腹的作用。
由此提出: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探究不能懈怠!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感悟、理解”的任务。学生的问题源于其自学中产生的困惑,教师的发问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所以,实施的过程应是: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高质量的个性化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交流讨论→发表理解意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近年来的探究,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引导提问。
一、教师引出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
互动阅读的核心是“三维”互动,即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互动。教师和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作者),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了修正、补充和丰富,又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的“理解”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理解能力。如此“三维”互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成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如在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主动提出:“‘名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名堂而不用别的词替代,它是指什么?”在教《七律·长征》一诗时,教师引出:“题目与我们常见的课题有何不同?为什么有分隔符?什么是‘七律?”等具有价值且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提出疑问后,带着个性化理解去解决问题。当一篇课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中产生后,学生的思维自然能很快地打开,学生在“动”起来的同时,他们的阅读个性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张扬。
二、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围绕文本提出质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注重阅读的个性化,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思维的封闭性、僵化性及惰性,他们“尽信书”,喜欢“人云亦云”,习惯接受书上的观点及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想思考,不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而广阔的个性阅读空间。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在紧抓文本的基础上,应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提问,敢于质疑。
如教师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在书本上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写:“‘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是指作者王维吗?”有的学生写:“‘茱萸是什么?”有的学生写:“‘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和‘家节有什么区别?”教师通过课前收集问题,并在课堂上说明提问的要求:“问题是需要围绕文本并经过思考产生的。比如‘茱萸的意思,在课本注解上就已标明的,便不需要再提问了。”最后再将一些难点,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完成教学过程。
这一方法,既有利于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又是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此外,针对文本,教师还可以从“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三种提问方式入手,这样,既能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又能培养其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结语
丰富的课堂提问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问形式的设计既要以“张扬学生个性”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示他们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又要不忽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更具有目标性,学生自行“学”则更符合学情特点。可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的双边活动在问题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