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红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作为基本原则,彰显了健康管理服务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性。
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应用健康管理理念与技能为就医者提供整体健康服务的服务模式,是基于当今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对传统医学服务模式的更新,也是基于老年社会背景下慢性病防控管理的核心环节。我国1990年中期引入健康管理并快速应用于企业管理、社区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保险业。医院也以健康体检科为重点践行健康管理模式。经过前期的实践,健康管理服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逐渐凸显。
拓展医患沟通内涵,满足患方健康需求。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对患者及其亲属健康风险评估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技能指导,将患方对疾病的认知拓展为健康认知,同时提升医护人员对健康的认知,拓展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整体健康服务空间;增加患方对营养失衡—行为失常—心理障碍—道德失准等对健康影响的认知,尤其是针对患方健康风险因素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通过健康指导或干预,使其提升健康维护技能水平的同时能够主动参与疾病的诊疗,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患方对健康干预的感受与满意度,弥补了医患双方健康知识差异,进而提升了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拓展医生非技术技能,提升慢性病防控水平。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是公认的慢性病诱因。医生通过健康风险评估能够了解患方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信息,进而对其进行饮食习惯矫正、心理疏导、社会关爱与精神培育等,提升慢性病的防控质量水平。而医生完成这些教育或指导工作相较于阅片、手术、介入等技术来说可能更为复杂。医患沟通、健康教育、信息应用与临床思维等非技术技能是临床技能不可缺少的能力。健康管理服务同国际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均源于健康管理理论与技能,共同目标均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即医生的职责不是单一的疾病诊疗而应当是健康的维护,只有维护健康才可以提升慢性病防控水平。
拓展医院服务空间,优化医院管理模式。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表面上是医患双方间的联系,但其核心是医院管理理念、服务设施、技能培育与绩效考核的综合效能管理水平。医生健康素养与技能水平是医院实施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与关键。然而,多次国民健康素养调研与慢性病流调结果显示,医生健康素养水平与普通人相比仅稍高,医生也是慢性病高发人群之一;而在慢性病防控实践,营养治疗、心理疏导、社会关爱、精神减压等患方服务措施在多数医院尚为空白或弱项。因而,推进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需要主管部门与医院管理者切实理解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与医院应当承担的责任,充分认识医生健康技能与慢性病防控能力培育在当下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充分剖析传统医疗服务存在的缺陷以及传统医疗服务在转化为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医院在人、财、物等管理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化并拓展医患双方维护健康的服务空间,切实践行“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拓展健康经济管理空间,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经济是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重要内涵之一,是实现新一轮医改政府目标的核心措施。医院应当是国家健康经济管理的领军单位,作为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支柱性措施,医院健康服务应当是与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健康维护需求,且临床技术与医院环境投资充分体现健康环保原则。过度医疗是目前社会评价医院服务的重要缺陷之一,而健康管理服务中对患方健康风险的评估恰恰包含了基于患者医保与家庭经济状况评估以及患者维护健康投入对亲属健康的影响。健康管理服务的社会属性强调政府主导下社会健康管理体系的协调合作,不但要理顺社区保障健康服务、政府疾病中心、医院疾病诊疗、医保保险保障等相关环节的健康运行,同时,媒体、团体、宗教、慈善等部门及社会群体的志愿参与,整体社会健康理念的确立与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都为践行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健康梦奠定扎实的专业与社会志愿者基础。
以西方医学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模式,随着医学基础与临床理论技术研究快速发展,疾病诊疗理论技术快速发展与民众健康维护需求已经出现错位,即使西方推进的医学人文服务也难以满足患方的健康需求,且随着医院无序扩张与设备环境优化,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性健康问题。医院既是民众健康维护的主力部门,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的核心部门。在当下确立健康中国基本国策背景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广与完善应当是建立健康健康服务型政府及搭建民众健康服务平台的基础,也是尽快规避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下医患关系紧张,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健康梦的关键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