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明字义 义定则情生

2017-09-18 10:50张树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赤壁赋时机幻想

张树强,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处“骤得”分别出自必修二《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湘夫人》中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学生们在预习、接受知识过程中,对“骤得”二字总有疑问,甚至产生争论。疑问与争论的焦点是:“骤得”的意思是“急得、易得”还是“屡得、数得”。查找资料以明确答案,发现资料上亦是“百家争鸣”,各持观点,且有理有据。常见的观点有:

《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则应作“暴疾”即“突然”解。

《赤壁赋》:“骤得”者,频数得之也,理解为“忽然得到”是不正确的。

《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句,后来每每为文人们所借用、化用。故凡此类之“骤得”,皆“数得”之义。

《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的“骤”,应作“频数”解。

而人教版高中語文课本对《赤壁赋》中的“骤得”注释为“数得,屡次得到”,对《湘夫人》中的“骤”字注释为“轻易、一下子”。

由王力先生编撰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骤”字有两个意义:

马奔驰。《诗经·小雅·四牡》:“载骤骎(qīn)骎”(载:动词词头。骎骎:快速的样子。) 引申为:快速、急速。《老子》:“骤雨不终日。”

屡次,多次。《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

本文所谈的两处“骤得”的争论焦点正是引申义与本义的选择与确定。其实,两个意义有明显区别:“急得”强调得到的时间短,快速;“屡得、数得”强调得到的频率高,次数多。该用哪个意义应由具体语境决定,在此我们探究一下。

对《赤壁赋》中“骤得”的理解产生分歧的一个原因是,对“知‘何物不可乎骤得”的理解不同:第一种理解为,“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乎骤得”;第二种理解为,“知‘时光不可乎骤得”。

第一种理解者以为:无论从结构上还是语义上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都归属于后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若归属于前文,语义上是割裂的。基于此,“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乎骤得”中的“骤得”的确不能解释为“屡得、数得”,因为“挟飞仙”“抱明月”终归是幻想,现实是一次也得不到,更不必说“数得”。是否因此而赞成“急速得”“突然得”以及其引申义“易得”呢?若赞成,语义则理解为,“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突然(急速/轻易)得到”。其实,这一结论仍然不堪推敲,难道“挟飞仙”“抱明月”的幻想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里经过一定时间或努力即可梦想成真?很显然,这两个意思都不合逻辑。因此,基于第一种理解——“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乎骤得”的两个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第一种理解的合理性的怀疑。

第二种理解者以为:文本感慨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自哀“吾生之须臾”“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无论是伟大如曹孟德,还是渺小如“吾与子”,都是“吾生之须臾”。所以,本段主要抒发“生命短暂”“时光有限”的哀伤。这也是“客‘何为其然也”之所在,故“知(时光)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因“生命短暂”“时光有限”,故产生了“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便自然而然,符合人之常情了。第一种理解者认为的“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归属于前文,语义上是割裂的”的观点,在此便不攻自破了。“知‘时光不可乎骤得”中“骤得”解释为“数得,屡次得到”才符合语境,知道时光不可以屡次得到,只好把这份哀伤寄托在箫声里,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自古就有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此处“骤得”若解释为“急得、易得”“突然得到”,则“知不可乎骤得”又要理解成“知道时光不可以突然(很快/轻易)得到”,难道时光可以在付出努力或静心等待后得到吗?显而易见,这一解释更不符合逻辑。

综上所述,《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中的“骤得”意思是具体明确的,解释为“数得,屡次得到”。

对《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骤得”的理解产生分歧的一个原因是:对“时”的理解不同:第一种理解为,时间(时光);第二种理解为,时机(时运)。

第一种理解者以为:《赤壁赋》“不可乎骤得”句是化用《楚辞·湘夫人》之辞而成,二者一脉相承,都指“时光不可乎骤得”,“骤得”都解释为“数得,屡次得到”。因此,原句即解释为“时光不可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传达出在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后,湘君把握眼下时光,寄托失落无奈与无限惆怅之情。

第二种理解者以为: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不逢,湘君认为是时机不对或时运不好,故“时”解释为“时机(时运)”。此时,对“骤得”理解仍出现两个观点,即:“数得,屡次得到”和“突然、一下子、轻易”。于是原句就有了两个解释,即:“时机不是可以屡次(数次)得到的,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和“时机不是突然(一下子/轻易)得到的,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前一种解释传达出在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后,湘君感慨机会难觅,抒发失落无奈与无限惆怅之情。后一种解释传达出在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后,湘君抒发失落无奈与无限惆怅之情,同时,又对未来的相逢充满希望,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从语义的角度看,上述的理解都符合逻辑,文通字顺。但从情感的表达上看,便有了很大区别。朱光潜先生有言: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最恰当地表达作者情感的意义,便是最恰当的意义。

显然,“时机不是轻易(一下子/突然)得到的,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的理解,情感最丰富,失望与希望交织,更显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怨结,托之以讽谏。”可见《湘夫人》的现实意义。而且“湘君对爱情忠贞不渝”又与“屈原为追求理想而矢志不渝”暗合。因而,《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的“骤得”解释为“突然得到”或“一下子得到”或“轻易得到”最恰当。

参考文献:

[1]谢质彬.《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J].语文建设,2006,(02):46+45.

[2]张生汉.释“骤得”[J].语文建设,2004,(12):34-35.

[3]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09.endprint

猜你喜欢
赤壁赋时机幻想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锁不住的幻想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
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