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乐
摘 要: 高师声乐文化构建旨在促进文化形态及其因素的渗透。首先要分析并把握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总体态势,其次要选择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理念,最后要拓展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路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价值与高师声乐的内在关系,探索高师声乐教改新路。
关键词: 高师声乐文化构建 态势 理念 路径
声乐艺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文化价值的多元呈现和多样化表达,几乎覆盖声乐艺术教育的所有领域。高师声乐艺术及其教育传播,紧密关联发展环境、教育资源、师生状况、课程设置等诸多环节,说到底归属于文化构建行列。文化的形态及其价值如何展现在高师声乐教育发展进程中,不仅需要揭示文化价值与高师声乐的内在关系,而且需要涉猎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现实命题。在此意义上,文化价值和高师声乐显现出理论基础和发展取向的一致性特征。
一、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态势分析
高师声乐发展面临着文化构建的新课题。与传统观点认为高师声乐单纯承担艺术和教育职能不同的是,文化形态及其因素对高师声乐的渗透,已经展露出强劲势头。无论是受动式的影响还是主动性的变革,高师声乐教改均留存着文化构建的强烈预期。
态势之一:文化显现出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趋势。文化发展的单一格局,伴随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思想文化碰撞而产生变化,甚而以新的开端预示文化自身广泛而深远的变迁,而声乐艺术及其教育的文化转向也蕴含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代代习得与传递而形成并流传”[1]。文化的多元发展对高师声乐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往往意味着新生文化力量的孕育,聚合着文化资源中的同质性要素,展现出文化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品格。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可扭转,已经在声乐的价值导向、师生的审美需求的渐进式发展得以呈现。尽管这样的文化发展态势显现在潜移默化的发展进程之中,但表现为高师声乐重塑文化理念的先声,汇集为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力。深刻认识并把握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是高师声乐亟待破解的命题。
态势之二:文化的同质化发展倾向十分明显。文化发展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并不以主流理念的对应模式融入高师声乐教改领域。文化多元发展覆盖着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表现样式各不相同,甚至形成高师声乐文化理念选择的困扰,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文化的离散化现象,就文化发展倾向而论,则显现出同质化的特征。这无疑成为推动高师声乐教育及其艺术理论研究的一大瓶颈。如何认识文化的同质化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其两大鲜明特征。一是同质化发展中的守成性特征,这表明文化形态主体构建较稳定,表现为高师声乐各个组成部分的紧密文化关联。二是同质化发展中的开放性特征,这表明文化形态自我演进充满活力,表现出高师声乐重新做出文化价值判断的预期。
态势之三:高师声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明朗。文化的多元发展及其同质化倾向,提供了文化形态构建与反思的空间,清晰标注出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这道开放性命题的求解与求证,紧迫性自不待言,必然会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师声乐文化构建受到当前声乐教学局限性的掣肘,尚需从声乐教学环节融入文化价值及其要素。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发现高师声乐文化构建受到相关文化课程供应不足的影响,尤须推动高师声乐文化的整体化建设。由此观之,如何确立高师声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需要重点聚焦的问题,关键要深入研究各个文化部分和声乐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反思、重构等方式阐明高师声乐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实践形态。
二、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理念选择
高师声乐教育与文化发展是互动关系。文化是人们适应社会生存并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思想源泉和行为方式,高师声乐教育则对人的发展及文化的发展起着助推作用。文化是高师声乐教育的内在动力,高师声乐教育则是文化发展的特定表征方式。
一是确立文化价值认同的理念。文化发展传承关键在于达成价值认同。高师声乐教育不仅要传播不同唱法流派,传承区域影响广泛的声乐特性,掌握民族声乐语言风格,而且要确立声乐教育的文化范型,一以贯之地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声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文化价值认同在声乐教育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借助声乐教育确立并体认文化价值认同的具体表现。高师声乐坚持文化价值认同,就是要克服声乐教育中以技术能力定高下的弊端,消除声乐教育中文化分离的现象。文化价值认同作为人类社会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形式,必然要求高师声乐教育实践以平等对话、理性平和的态度打破中西声乐之分、古今声乐之别,正确对待和认真吸纳各种风格的声乐。当前高师声乐教改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但如何在实践中予以贯彻,还要经历较长路程。
二是塑造文化交融发展的理念。文化多元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状态的延续,不会也不可能建构出毫无关联的文化圈层。正是基于文化发展一度出现的“碎片化”现象的反思,人们从文化多元发展的纷繁芜杂状态中逐步确立文化整体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育完全能够摆脱传统技巧教育的积弊,促进声乐艺术的包容性发展。在研究方向上,可归结为如何塑造文化交融发展的理念。不妨以高师声乐学科建设作为例证,特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既要求声乐学科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又发出保护和弘扬传统声乐文化的声音,进而在高师声乐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中凸显出声乐文化风格的重要性,其中蕴藏着物质生活通过艺术形态推动文化的交融发展,促进声乐文化构建的价值追求。
三是倡导文化个性发展的理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的家园,文化富含个性色彩和实践禀赋。文化多元发展作为独特的实践活动,必然反映主体发展需求满足的程度,表现为主体选择的对象性和个性化活动。高师声乐教育本身就是主体价值选择的重要实践载体。如果简单利用两分法将其划分为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外来与本土等对立层面,势必就会泯灭高师声乐教育的个性特征,进而在所提供的条件和环境上,容易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阻碍。高师声乐致力于文化个性发展,不仅要大力提升高师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唱作声乐曲目、欣赏声乐作品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要重点构建能够反映专业特点、时代特色、區域特征的声乐文化话语体系,使高师声乐的文化标识更鲜明,实践环节的文化传承更富活力,培养对象的文化底蕴更深厚。endprint
三、高师声乐文化构建的路径探索
高师声乐文化重在建设且承担任务艰巨。高师声乐教育接受着文化多元发展的辐射,同时也以自身建设增添精神文化园地的精彩亮色。高师声乐文化构建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没有成熟经验及做法可循,关键在于实践创新。
实践探索之一:优化发展空间。声乐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以歌声和语言相結合传达思想感情表现艺术形象”[2]。如何准确定位高师声乐文化价值,不仅是美学讨论的老话题,而且涉及审美能力培养,更事关声乐教育资源和空间的优化。当前高师声乐教育存在两大反差现象。一是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学规范体系,二是以西方声乐技术为评价标准的中国声乐唱法体系。前者的文化基因来源于西方美声唱法及技术,后者的文化内涵汲取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两者并行且相互反作用,最终导致师生把握唱法风格日益单调和程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文化多元并交融发展的价值选择,同时也说明高师声乐教育并不缺乏文化资源,关键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整合并发挥各种声乐文化资源的优势,真正做到在优势互补中形成价值认同,在实践环节上扩容文化元素,在互动发展中确立价值取向。
实践探索之二:培育文化土壤。高师声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表达的韵味。声乐语言分布广泛并且荷载不同情感。推动高师声乐教改,技术和情感缺一不可,更浓缩着培育文化土壤的现实命题。为此,要倡导并确立多元化的声乐教育观,改变声乐训练的单一格局,注重运用并研究不同唱法,奠定声乐文化传播的学科基础。相邻学科如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表明,高师声乐教育既需要开放性吸收外来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又需要稳定性对待本民族和区域的声乐文化,更需要包容性发展多元声乐文化。高师声乐教育的文化土壤丰饶,关键在于引入并开发好资源,使之融入学生视唱、听力等能力培养的过程,使之进入高师声乐课程体系化建设行列,从而不断彰显高师声乐学科的文化内涵。
实践探索之三:运用现代技术。文化与技术关系无从严格区分。高师声乐教育与现代技术的耦合更是如此。尽管西方美学领域存在着批判技术因素影响文化传播的论调,但文化传播需要现代技术支撑是不争的事实,更明显的是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世界文化全天候和无国界交流,使教育资源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化资源的能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就此维度分析,高师声乐教育所倚重的现代技术条件,本身也是声乐文化的构成要件。因此,深度探索通过现代技术传播声乐文化的途径,既要运用音乐教育软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又要在现代技术平台上展示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吸收国内外声乐教学的最新成果,拓展声乐艺术的文化视野,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高师声乐教改之路。简言之,此间凝结着我们共同期待和文化情怀。
参考文献:
[1][美]杰夫·托德·提顿,主编.世界音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