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赢椿,南京随园书坊工作室设计总监,著有设计诗集《设计诗》,设计书籍《蜗牛慢吞吞》《蚁呓》《不裁》等。由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今年,其新作《虫子书》再次获得2017“世界最美的书”银奖。
走进朱赢椿的随园书坊工作室,第一眼先看见门口的“慢”字圆形交通标记,沿着小径往里走,穿过菜园子和铺着青石砖的走廊,雨水顺着屋檐淅淅沥沥地落下来,古朴闲适。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这里更像一间乡野小屋。屋子的主人站在门坊后,中分长发、圆框眼镜、棉麻长衫,不缓不急地轻轻招呼我进屋。他就是本期做客中天会客室的嘉宾——朱赢椿。
记=本刊特约记者 金 蒂
朱=朱赢椿
从细微处发现趣味
记:您创作的《设计诗》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很多如《刹那花开》等有趣的诗作让人印象深刻。能和我们分享这些诗歌的创作灵感吗?
朱:这本诗集是我平时无聊时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记录下的心情和感悟。《刹那花开》这首诗就是我工作间隙写在记事本上的。每年春天,我工作室旁的玉兰花开得很盛,风一刮,花瓣一片片掉下来,我就把“花”这个字写在本子上,把它的笔画一个个拆开,模拟花瓣掉落的过程。
还有一首诗叫《停电了》,印这页诗的纸张是黑色的。黑色的纸张中,你隐隐地能看到四句话“听不了就不听,看不见就不看,你能否心如止水,过一个夜晚”。写这首诗的那天,我本来在看书,房间突然跳闸了,一片漆黑,我看不见任何东西。后来我等了一会儿,心静了,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也就看清了周边的事物。这首诗就是当时我的心情写照。其实这些诗都来源于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只要你对生活保持一份敏锐,就会得到灵感。
记:和闲暇时记录在笔记本上的诗作草稿比,《设计诗》中呈现的内容有变化吗?
朱:有变化。因为刚开始在本子上记录这些诗歌,只是用于休闲娱乐,所以都比较感性;但在真正设计书稿时,设计者必须感性、理性兼顾,还不能把原先的初心弄丢,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做了一些修改,把随性的东西变得稍微书面化一些。
记:您的大部分书籍作品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比如花、蜗牛、落叶,为什么您总能通过这些别人忽视的细节,去思考、设计和创作?
朱:我一直喜欢聚焦这件事,因为聚焦,某个细节会让你有一种陌生感,会觉得新鲜、有趣,这叫从细微处发现趣味。但一个人聚焦细节的能力是要经过训练的。当你停留在一个事物前,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你就会感受到你要观察的对象的气息。所以,停下来,靠近它,然后聚焦,有了这样的能力后,你就能准确而生动地发现这些细节,然后表达出来。
记:在制作观虫日记《虫子旁》这本书时,您观察了几个月的虫子和菜叶,请问如何做到一直对细节保持好奇心,持续聚焦,不觉得疲倦?
朱:我的工作室门外有一片菜地,我们在这里种了5年的菜。这5年,我常常会蹲下观察菜叶被虫子咬噬的形状。每天观察到的菜叶都不同,而我今天看到的咬痕和昨天的又不一样,所以我每次观察到的都是新事物。也许,在旁人看来,我只是观察了同一块菜地;但对我来说,每时每刻观察到的东西都是新的。
记:常有人说中学时代是好奇心消失最快的时代,对此,您怎么看?中学生应该怎样重拾或者保持对美的好奇心呢?
朱:我认同繁重的课业压力会对好奇心有影响,其实好奇心是能帮助缓解这些压力的。有些同学可能会借助网络放松,但这样的效果远不如走进自然观察花草树木好。因为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有生命的,能和人的心灵产生碰撞。
同学们要学着用“悦纳”的眼光看待事物,就很容易保持好奇心。这里说的“悦”是“喜悦”的“悦”,就是以开放而不是批判的心态去看待万物。比如观察虫子咬树叶时,如果用批判的心态,你会觉得非常愤怒,因为它是害虫,把我们的菜叶咬坏了;如果用“悦纳”的态度看,你会发现这些咬痕的神奇之处。另外,一定不要去很远的地方实践好奇心,在身边找就足够了。你可以去学校的花坛里,蹲下来观察,五分钟后你就会发现环境的变化;或者去下过雨的墙角走一走,你会发现一只蜗牛从墙上爬过,一片花瓣掉落,或者一片叶子从我们眼前飘过,这些都是生活里面非常美的场景。
纸质书籍不会消失
记:很多同学对书籍设计工作充满好奇,请您大致介绍一本书的主要设计流程。
朱:作为一个书籍设计师,我的首要工作是阅读书稿内容,不同形式的书稿,设计的方案都不一样。第二步是提出具体设计方案,比如用多大的开本,选用的字号、行距大小,用什么样的纸张印刷等。完成这些工作后,我就需要考虑美学方面的内容,比如封面该用什么样的图,封面字体是用电脑打印,还是自己手写……最后,经过不同的装订方式,一本完整的书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记:您是从小就喜欢画画和设计吗?
朱:我中学时是个非常偏科的学生,文科还不錯,理科非常差,但最喜欢的还是画画。从我记事起,我就发现自己对图形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我非常不喜欢数学,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她一回头,发现有个小孩正在画她的背影。老师特别愤怒,拎着他的耳朵,让他去讲台上罚站。(笑)这个孩子就是我。
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当初也不应该这样做。我现在特别羡慕数学好的人,因为设计的许多思维方式是和数学逻辑相通的,而我在这一块很欠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所以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多学习,你长大后就会发现,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将来都会用上。
记:您大学学的是绘画专业,为什么后来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呢?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朱:我在大学时学的是绘画专业,但毕业后发现画家是自由职业者,很难保证稳定的收入,于是我进了出版社学习书本设计。从设计教辅书开始,再到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的书籍设计,这份工作,我做了十年。虽然书是一种商品,但它最终还是一个文化产品,当工作和书相关时,我就会享受其中。后来,我尝试了一些新的书籍创作,刚开始是设计,后来是自己创作书稿内容,再后来就是设计和创作结合在一起,独立地完成整本书,从里到外,从内容到形式。endprint
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部分中学生开始放弃阅读纸质书籍,转而选择阅读电子书籍。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朱:我觉得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因为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现在的电子书的确很方便。我们在查找资料时,电子书就能派上大用场。但是一些偏艺术、文学类的书,可能用纸质形式呈现,会更有质感。我建议中学生兼顾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方式。
记:在您眼中,未来理想的书籍和阅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朱:我始终认为大部分书籍的形式是永远不会变的,还是纸的样子,因为纸质书本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模式。虽然之后的书籍会有更多传统和高科技结合的方式,但纸质书籍不会消失,会永远存在。
不要催,慢慢来
记:您工作室门口树了一个标牌,上面只有一个“慢”字,而您也在各种采访中强调现代人要“慢生活”,这里的“慢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呢?
朱:我说的“慢”,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慢,也不是懈怠、懒惰、消极,而是让日常生活与内心不断地碰撞,是从心出发的“慢”。我希望大家能有一段时间,忘掉烦恼,和真正的自己好好相处,从容地享受。所以我的“慢生活”是指从容、不着急、想清楚。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慢生活”的想法的?
朱:我刚工作时,压力比较大,每天都很急,工作的效率不高,设计出来的作品品质也不高。直到有一年,我制作《蜗牛慢吞吞》这本书时才突然感觉到:其实让心慢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因为“慢”让我对事物看得更准,就会少走弯路;另外,你的心态比较好,你注入作品的优雅、从容的情绪会体现在作品上,这和火急火燎时做出的作品很不一样。我在工作室门口立一个“慢”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不要催,慢慢来。
记:“慢”下来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變?
朱:一是让我活得更从容,作品的细腻程度更高,因为你有时间去表达。二是生活上可能会过得更淡然,因为我们为了“慢”,推掉了大量工期太赶的业务,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生活。
记:是否也提倡中学生去感受这种“慢生活”?
朱: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应该表现得不一样。中学生活泼好动,有些急或者快的反应,我觉得也不为过。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慢”,而是应该让他们学会更从容地关注每件事,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慢生活”对他们有用的地方。
我建议中学生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点,而不仅仅只是两点一线,从宿舍到教室,或者从家到教室。他们可以在闲暇之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调节生活,比如在学校或小区的花坛边观察一只虫子,不知不觉过一个下午,那就是他自己的慢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会对学习效率有促进,而不会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慢”,而是应该学会更从容地关注每件事,享受自己的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