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眉山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眉山 620010
分析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对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效果
周雷
眉山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眉山 620010
目的分析在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应用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足踝部损伤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选择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为 (24.63±4.00)、(38.21±5.31)°,对照组 (19.77±3.75)、(31.75±5.20)°;观察组治疗后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62.35±5.90)分,对照组(54.52±4.99)分。 结论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用于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能够更明显改善足踝部关节功能以及活动度,值得推广。
足踝部损伤;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术后康复
任何骨损伤或者骨折临床实施治疗都是为了促使恢复功能状态,不过因为治疗期间需要对患处进行较长时间的固定,因此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内韧带可能出现粘连,严重情况下可能失去弹性,因此会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从而导致残疾结局[1-2]。针对足踝部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具体分析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用于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选取该院84例足踝部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22例为胫腓骨中下段骨折,17例为跟骨骨折,15例为单踝骨折,12例为单纯跖骨骨折,9例为跖骨骨折伴其他骨折,9例为踝关节脱位。抽签平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2±6.3)岁;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5±6.1)岁。2组基本资料中的各项内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康复治疗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主要进行积极的关节屈伸以及适宜的负重练习,慢慢增加难度和幅度,帮助关节功能逐渐恢复。观察组利用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治疗,具体方法包括热疗、冷疗以及关节松解。
1.2.1 热疗 针对皮肤条件较好,对高温耐受的患者通过中药奄包热敷;针对皮肤状况差,对高温不耐受的患者实施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熏洗方法:将2 500 mL水加入药物中,持续煮5 min,将加热系统关闭,患者于熏洗床上平躺,患侧踝关节保持正对熏洗窗,在距离药液面30 cm左右的位置实施熏蒸,等到水温下降到耐受后进行患处浸泡,持续20 min,每天熏洗1次。中药奄包热敷方法:中药打碎之后,选择浓度75%的酒精进行持续3 d的浸泡,之后封包,热蒸中药奄包到温度为50℃,放在患侧踝关节实施热敷,覆盖棉垫在患处给予保温,每天热敷1次,每次热敷20 min。
1.2.2 关节松解 ①早期:在切口拆线之前实施早期松解治疗,从足踝部位向上对患肢小腿进行揉捏、推压,前后分别进行3次。从足背向足底对骨折位置附近的小关节进行上下有节律的滑动,注意避开骨折位置。保持仰卧,做收缩胫前肌、股四头肌的练习。保持俯卧,足踝在床边自然垂下,治疗者一只手将患者患侧踝关节上方握住,一只手将患足握住,进行踝关节背伸练习。②中期:术后3~8个星期实施中期松解治疗,对小腿、踝关节、足背进行反复揉捏。对跖趾关节、踝关节、趾间关节进行牵拉练习。将患侧踝关节上方握住,对踝关节进行前后规律性抖动。治疗者一只手将患者患肢胫骨下段握住,另一只手利用拇指将患者患肢腓骨下段抵住进行前后方向的滑动。将胫腓骨远端固定,对踝关节向前后左右方向进行规律晃动。③晚期:术后8个星期之后实施晚期治疗,对跟腱进行弹拨。滑动骨折周围的小关节。对跖骨、距骨、楔骨、跟骨、骰骨等跗骨进行规律滑动。在患侧踝关节活动允许情况下实施不同方向的主动或抗阻运动。
1.2.3 冷疗 完成松解治疗之后在骨折位置敷冰袋,持续20 min左右,保证皮肤有麻木感为宜,冷疗1次/d。
1.3 评价标准
选择AOFA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的踝与后足功能,得分越高,踝与后足功能越强;另外测定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患侧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
1.4 统计方法
2.1 跖屈和背屈活动度
治疗前两组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比较[(±s),°]
组别 踝关节背屈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踝关节跖屈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11.06±2.55 11.07±2.51 24.63±4.00 19.77±3.75 20.97±4.06 21.10±4.11 38.21±5.31 31.75±5.20
2.2 踝与后足功能
治疗前两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两组评分结果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与后足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与后足功能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2)对照组(n=42)35.48±5.18 35.26±5.07 62.35±5.90 54.52±4.99
骨折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制动患肢,患肢长时间无法得到功能锻炼,从而容易出现局部组织粘连,这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踝关节功能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3]。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具体包括中药热疗、手法松解以及冰袋冷疗3个方法,先给予热疗能够帮助骨折位置温经散寒解痉、活血化瘀通络,帮助手法松解取得更好的效果[4]。跖骨间关节、楔舟关节、跖骰关节、跟骰关节、楔骰关节等小关节能够对踝关节活动起到辅助作用,手法松解通过活动这些关节,能够促进改善踝关节功能[5]。在手法松解后实施冷疗,能够缓解松解导致的局部关节囊水肿或者出血,防止组织粘连情况二次出现,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损伤恢复[6]。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接受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治疗后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分别为(24.63±4.00)°、(38.21±5.3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9.77±3.75)°、(31.75±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为(62.35±5.9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54.52±4.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应用在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能够更明显改善踝与后足功能,提高踝关节跖屈和背屈活动度,值得推广。
[1]向映霞.中医关节粘连松解术在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4):80-81.
[2]曹建平.关节粘连松解术在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1): 138-140.
[3]王海峰,朱捷,赵光勋,等.封闭负压引流结合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创面[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239-1241.
[4]黄再明,莫益福,蓝卫东,等.腓肠神经带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0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 35(8):1073-1074.
[5]胡锐,任义军,严立,等.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髂胫束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 (5):457-460.
[6]张秀秀,李娜,王燕婷,等.32例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护理[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1): 120-121.
R274.9
A
1004-6569(2017)05(b)-0178-02
2017-02-23)
周雷(1981-),男,四川眉山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