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若光,逄磊,焦玉芳,孙乃林
即墨市中医医院CT室,山东青岛 266200
CT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疾病
邱若光,逄磊,焦玉芳,孙乃林
即墨市中医医院CT室,山东青岛 266200
目的探讨CT造影下肢动脉疾病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该院进行CT造影下肢动脉疾病诊断的9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96例患者均采用CT造影检查,其中30例患者在进行CT造影检查1周后进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造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果30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将患者分成300段血管,将DSA的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的有289段,其准确率达到96.33%,两者结果一致性比较好。结论采用CT造影技术进行下肢动脉疾病诊断,能清晰地显示患者下肢动脉以及疾病变化状况,为患者下一步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CT造影;下肢动脉;疾病诊断
糖尿病通常会导致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或者下肢坏死,疾病比较严重的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所以,在手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情况进行评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研究发现,采用CT造影检查能清晰成像,便于观察患者的病变结果。因此,该文主要探讨CT造影下肢动脉疾病诊断效果,为下肢动脉疾病诊断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该院进行CT造影下肢动脉疾病诊断的9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在96例研究对象中,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1.87±2.89)岁。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下肢发凉、皮肤温度下降,出现慢性感染以及坏疽等情况。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排除肾功能不齐全、具有比较严重的心功能的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经过了CT造影诊断以后进行血管造影检查(DSA)。
1.2 方法
1.2.1 扫描方式 采用CT仪器对患者下肢部位进行扫描,扫描的范围主要从患者的腹主动脉位置到足背处。在扫描过程中,患者要保持仰卧位,同时将双上向上举起。患者的足部需要固定在内翻的位置上,促使其胫、腓骨分开。利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的肘前静脉中注射非离子造影剂。利用智能造影剂跟踪软件进行扫描,将扫描时间控制在20~30 s之间最为适宜。在进行扫描时,医生需要嘱咐患者保持平静呼吸的状态。扫描时,其电压处于120~140 kV,电流为250~300 mA最为适宜。
1.2.2 图像后处理 将扫描后所得图像都传入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方式对全部图像进行投影。进行容积再现与观察。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平面与曲面重建。
1.2.3 对图像进行评价 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对96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级,两位CT医师分别进行评分,然后对图像进行综合性评价。
1.3 评价标准
1.3.1 CT检查显影效果评价 Ⅰ级下肢动脉:图像清晰,下肢静脉未显影,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Ⅱ级下肢动脉:显影极好。胫前、胫后动脉,腓动脉远端浓度稍差,下肢静脉具有略微的显影,显影基本满足临床诊断标准。Ⅲ级下肢动脉:显影,患者下肢静脉充分显影,对图像判断造成干扰。需要参照原始图像才能给出相应的临床诊断。Ⅳ级下肢动脉:患者下肢远端显影,胫前、胫后动脉显影或者未显影,医生不能对患者的下肢动脉疾病做好准确的判断。
1.3.2 DSA检查显影效果评价 30例患者行CT检查后进行DSA血管造影检查,将患者的下肢动脉划分为10个血管段。30例患者共有300例血管段,以各个血管段的狭窄程度进行划分,能将其氛围5个级别。1级:正常;2级:具有轻度狭窄;3级:中度狭窄;4级:中重度狭窄;5级:完全闭塞。通过软件自带的测量工具就能进行血管狭窄程度测量。
30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将患者分成300段血管,将DSA的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的有 289段,其准确率达到96.33%,两者结果一致性比较好。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30例患者下肢动脉各个阶段CT造影与DSA检查的结果对比
针对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支架搭桥手术能有效地防止患者出现截肢的状况。而进行血管造影能对患者病变解剖的位置进行确定,对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患者血液循环的相关情况,能正确地评价患者病变的位置、长度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2]。临床医学奖DSA作为血管病变衡量的参考依据,DSA结果能正确地反映患者血管形态改变状况,即便是较小的血管,它都能很好地分辨出来。但是DSA检查会给患者造成创伤,患者容易产生不良并发症。三维情况主要是由二维图像显现出来的,不能对患者的管壁进行评价,因此不能对患者的狭窄程度进行判断[3]。在一段时间内,因为超声具有检查便捷、检查费用低以及具有无创性等特点,他被用于下肢动脉检查过程中。但是检查人员操作熟练度以及探头的压力都会影响检查结果,并且不能将患者血管的全部面貌都反应出来,不能显示出完全闭塞节段的血管,所以其检查效果略差。而后又推出了MRA检查方式,但是这种检查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图像分辨力比CT造影检查低,这也会限制其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经过多次的研究实践发现,采用CT造影诊断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检查效果好。首先,CT造影检查具有无创性特点,比有创血管造影检查的方式所花费的费用更低。同时,CT造影检查能将患者管壁钙化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清楚地显现出来,可以灵活地调换任意角度对患者血管进行观察,及时在闭塞血管处的检查,其图像呈现得也比较清晰[4]。因此,在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进行检查时选择CT造影检查,能有效地提升图像成像的清晰度。在选择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螺距,将CT造影检查的扫描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一来,能有效地提升CT造影检查结果的有效性。
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30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将患者分成300段血管,将DSA的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的有289段,其准确率达到96.33%,两者结果一致性比较好。由此可见,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进行CT检查,其检查准确性高。
综上所述,CT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疾病,这能有效地提升检查结果的诊断性,为疾病诊断与评估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值得临床医学广泛应用。
[1]刘烨,杨立,聂永康,等.下肢动脉疾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 (5):412-415.
[2]张龙江,包颜明,宋光义.下肢动脉的CT血管造影[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11(3):188-190.
[3]凌华威,丁蓓,管永靖,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5,6 (5):305-307.
[4]陈小荣,邹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19(3):193-197.
R445
A
1004-6569(2017)05(b)-0084-02
2017-02-17)
邱若光(1977-),男,山东即墨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