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欣 张 琦 谢晓英
统筹建设
综合性经济园区一体化设计探寻—以天津渤龙湖经济区综合体景观设计为例
■ 王 欣 张 琦 谢晓英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经济园区规划和建设不断升温,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获得规模效应。其顺应了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的疏散,加速了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园区功能也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办公功能,转向集办公、居住、商贸、休闲、教育、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区,具有设施与空间上的完整和独立性,促进居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天津渤龙湖经济区综合体即是集总部写字楼、研发中心、星级酒店、商业商务中心、高档住宅区和滨水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区域。位于天津滨海高新科技园区,距离天津市中心30公里。项目占地60公顷,该经济区域以引入新商业与新经济为目标,项目的设计亦以“新”为追求。此外,本项目是由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的集群设计,集合了不同设计师的思想和手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前瞻性和实验性。
湖畔会议室把建筑中的一个功能空间置换到自然中,让人们在湖边思考、花丛旁交流、蓝天下畅想、阳光里学习
作为此项目的景观设计方,设计者认为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强化集群项目的优势,促进这种“合力”的生成。户外环境将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平台,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人们在此享受不同思维碰撞带来的智慧和乐趣,汲取自然赋予人们的能量,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符合当下所倡导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此,设计者将“Lohascape(乐活景观)”的概念融入其中,在整体景观设计中体现“乐活”理念,通过设计舒适的户外环境,改变人们以往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从室内走向户外,进行户外办公、健身、步行、骑自行车等户外活动。个人行为方式的转变将有效降低碳排放,达到保护自然、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环境设计所引发的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符合园区“新”的特征,并将通过集群模式放大,通过“合力效应”增强对自然、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在面对人口与资源双重压力的今天,倡导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观念,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对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构筑物剖面图
阳光透过树枝落下斑驳的光影,色彩斑斓的花朵在林下开放,线条柔软的铺装场地像天鹅绒一样盖在起伏的草地上
在具体设计手法上,设计者试图通过一个完整体系将园区环境资源进行整合,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道路、各类活动场地、构筑物、水景、植物等景观元素共同构成连续而美好的景观形象。设计者将“穿行”的理念融入其中,希望人们在穿行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在现有车行路基础上,叠加步行网络,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从建筑内部进入自然环境;或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步行道路将一个个美好的景观片段连缀起来,强调戏剧化的步行体验,将高低视角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天气的阴晴、植物的姿态一一呈现。步行成为人们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享受其中,边走边玩,生活节奏也随之放慢。在渤龙湖上,步行道路成为一座栈桥,建立了东西两岸的联系,栈桥在竖向和形态上变化丰富,并在湖心形成廊架和活动场地,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和不同的观湖视角。“穿行”手法的目的是建设小尺度、高密度、亲近人的邻里环境,成为城市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感染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并以此提升居住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生态居住区景观桥与镜面水池
针对园区内轻度盐碱的土壤环境,设计者采取了盐碱地改良技术。建立完善的灌溉、排水和井沟渠结合的灌排工程系统;在盐碱地低洼处或盐碱较严重的区域抬高地面高度,并对地表以下的盐碱土壤进行置换和处理,防止积水和盐碱聚集;以及在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剂进行土壤的化学改良。在此基础上,选择耐轻度盐碱的植物进行种植,包括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花灌木、藤本和地被等,并对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进行了专项设计,最大限度地种植更多品种和更多数量的植物,有效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天津渤龙湖经济区综合体景观设计是对紧凑高效的土地使用模式的有效探索,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具有复合功能和适宜步行的特点,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和开支,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将自然环境与人工区域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步行网络,形成居住者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园区,并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园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
局部木质材料替换成镜面不锈钢,将周围景物映射其上,增加景观趣味性
步行桥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