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波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始终不能脱离语言、形象、感情和事理的教育,而语文阅读中的审美功能是透过语言、形象、感情和事理来展现的,它们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启迪,在语文阅读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美 言、形、情、理 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94-01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来描绘形象和传递感情的,鉴于这一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和感情的剖析,是学生感知语言的美妙,获得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物质材料是语言,它可以自由地描绘具体生动的人生图画,刻画人物的动作、表情、性格、姿态,让人看了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分析、理解、品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形象,作者对他那善变的语言进行着力描写,突出他那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善于变色的本质吗,使他成为一个鲜明的形象,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变色龙”的丑恶,因而从心底里憎恶和鄙弃这种变色的行径,思想也因此得到一次净化。再如,鲁提辖是一个妇孺皆知的草莽英雄,他性格豪爽、耿直、易暴躁、好打抱不平,作者就是通过对他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一个“莽大汉”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之成为“这一个”,这也是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呈现给我们的美。还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脍炙人口是诗歌佳作,它用一句“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高度概括周总理光辉的一生,揭示了他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像这样通过传神的语言,塑造和刻画一个典型形象或流露一种思想感情,在语文课文中随处可见,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揣摩、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领会语言的意义,感知和理解作品的真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相反,如果離开了作品语言,那作品中要传递的感情和思想信息,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所谓的审美教育也就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文学作品(尤其小说)一般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形象的身上往往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或凝聚着社会的缩影,因而文学作品主要以形象来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文中的形象对于学生也有这样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寓教于形,利用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形象,他的语言、行动、性格和思想,无一不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他的迂腐、穷苦以及在人们哄笑声中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是封建教育、封建制度强加于他的,然而他却不自知,我们不能不为他的麻木而痛心,为他的命运而哀叹。同时我们又从他身上看到了封建文人的辛酸与悲哀,看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迷惑毒害之深,这就让我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本质,进而痛恨那个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们从孔乙己这个形象身上就获得了审美教育。再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士,或英勇杀敌,气吞山河;或火海抢险,舍己为人;或雪地言志,可敬可佩,他们的种种壮举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闪耀着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芒,让我们由衷地赞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从他们的光辉形象中陶冶读者的思想情操,使读者得到美的教育。总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是作者宣扬的或摒弃的,都能给人以审美教育。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透过人物的嬉笑怒骂,作者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会清晰地呈现在作品里,我们可以探知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结合这一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学会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
比如读李白的诗歌,人们能感觉到他想象奇特,纵横捭阖,风格雄健奔放富有浪漫主义情怀,《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佳作,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都杜甫的诗歌则可以体会到他深厚的思想境界,强烈的社会写实,像《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给人深沉的联想与思考,这与其诗中蕴蓄的思想感情不无关系。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情动人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点,可以结合景物、画面和意境的展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之后,则可以由情入理,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辨析其中的事理,寓教于理,达到审美的目的。我们知道,情是理的基础,理是情的升华,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我们要引导学生由动情而明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美在言、形、情、理,我们在阅读、分析作品时,让学生透过具体表象的言和形,深入领会抽象本质的情和理,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审美教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玉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23) :37-37.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导刊,2010 (7) :79-81.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