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霞
摘要:中国农业以往都在走传统型的粗放式发展之路,但是这一增长方式的潜能已经接近极限。事实证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只能靠农业经济自身功能的不断强化,为此,就必须要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阐述了农业经济可持续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现状
(一)概念
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经有些年了,对其概念也存在诸多不同见解的认识,总体来说,就是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及生态的可持续。所谓生产的可持续性就是指要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而经济的可持续性就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使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最为关键,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必须要适应及合理利用规律,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现状
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为主,这类经济技术发展慢,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效率较低,而且人口问题十分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发达地区,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多数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都是现代工业式的农业,属于一种资本高度集中、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农业机械与农业化学为主要生产模式,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破坏了农业的环境。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土壤的平衡,规模化经营的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的废弃物及农业生产消耗遗留的废弃物导致污染严重;同时地下水、化肥及农业机械的过渡使用也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面积大幅增加;最后是农药等化学品的过渡使用导致残留,影响食品的安全;另外,人类的过度索取导致水土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突出。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新型替代农业发展模式出现,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否定了过于单纯追求利润的情况,主张利用自然环境的自我循环过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人类对农业环境的干预。由此,自然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概念被提出,尽管侧重点不同,但追求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对自然力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损害。这一模式的出现不可否认其带来的发展,但从发展中我们也看到,相对于西方发达农业地区的情况,发展中国家面临人、环境的压力较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多方共同努力,可以小面积的推行,然后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1962年的时候,美国学者卡逊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希望通过对环境的恶性影响唤起人们对环境的灌注,在1972年的时候麦多斯悲观地认为世界会随着人口与资本的增长而走向崩溃,引起世界关注。随后,各国政府开始关注環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开来。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也开始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逐渐加大推广的范围。
三、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二)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三)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四)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策、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一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五)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六)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的核心系统之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子系统的各组之间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相互依存与制约的生态学规律。为此,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调控的原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彼此依存与制约原理以及生物竞争性原理等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具备比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性以及可塑性。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全局。所以,这就需要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从而全面制定与实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以及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