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哲
摘要: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加强了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监测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体系,在制度规范建设、监测机构建设、预警监测系统建设、专项监测、监测研究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体系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以西地带,2011年6月24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区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为更加科学、全面、完整地保护好西湖文化景观,有效保存和延续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动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长效监测就十分必要。為此,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市立即挂牌成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出台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加强对西湖的监测管理。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杭州已初步建立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体系,在制度规范建设、监测机构建设、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基础档案数据库建设、遗产监测研究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一)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推动西湖遗产监测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颁布保护管理条例。西湖申遗成功后及时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为西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条例》规定:西湖文化景观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西湖文化景观的日常监测,形成记录档案,妥善保管,并提出日常监测报告,由风景区管委会报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编制保护管理规划。2011年5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审查通过,颁布实施,成为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要素保护管理和监测实施的重要依据。2016年8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年9月,西湖风景名胜区9大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复。这些规划的编制为世界遗产和风景资源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3)制定规章制度。印发实施《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工作规则》,明确遗产监测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职能、遗产监测的范围、对象、方式和内容,以及遗产监测管理和监测预警的运行机制,确保遗产监测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同时,编制各遗产预警监测对象的监测指导书,全面指导各管理单位开展遗产预警监测管理工作。
(二)理顺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监测机构或部门,明确工作职责
西湖申遗成功后,为进一步加强遗产监测管理工作,2011年7月13日,正式挂牌成立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要职责是协调开展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建设和实施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遗产区的档案库和数据库;参与草拟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报告,配合做好世界遗产中心对遗产地的复查等工作;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
遗产地辖区内各管理单位如钱江管理处、吴山管理处、灵隐管理处等相继在文物科增挂遗产监测管理科,或者如水域管理处、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等在环境监测室、市政监管科等,落实专人与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接,开展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预警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单位(部门)紧密协作的管理机制。
(三)构建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预警监测管理体系,全方位开展遗产监测管理工作
(1)建立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预警监测系统平台。结合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大平台建设,围绕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本体要素监测、景观环境监测、保障体系监测及评估系统、景观影响评估系统等方面全面开发,初步建成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预警监测系统平台。该平台主要根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中监测规划的要求确定预警监测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分层级进行遗产监测;从价值保护出发,明确监测对象;根据价值和风险评估,明确监测等级;合理选择监测指标、方式和周期;建立动态的监测工作流程,形成预警机制。
(2)建立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和提升西湖景区视频监控指挥系统,通过整合各种平台资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气象因素监测系统、防汛抗灾系统、船舶GPS定位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智能卡口系统、可视化调度系统等七大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化指挥平台,为景区保护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建立西湖特色植物监测管理系统。通过对西湖遗产区特色植物开展深入调查,全面系统地了解特色植物分布状况;对重要区域以及典型特色植物资源设立监测样地,从保存状况、保护措施和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日常监测,并制订特色植物监测管理标准,建立预警机制,制订科学、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和措施;通过构建西湖特色植物监测管理系统平台,对特色植物分布情况、生长照片、植物配置和监测数据等信息进行展示和监测管理。
(4)深入开展游客量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利用手机信令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感应技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游客量的数据采集。手机信令采集技术主要利用手机基站的数据,通过智能建模从统计上精确进行各种方式的信息整合和发布利用数据挖掘和分类统计方法,实现大区域内的实时客流监控、上限报警、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和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等功能。红外热成像感应统计技术主要围绕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本体“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和十四处历史文化史迹,通过基础网络环境建设、形成电子围合区域,各区域独立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得出建模算法,建立实时监测系统,科学有效地开展西湖游客容量的管控工作。endprint
(5)推进西湖文化景观基础档案数据库建设。根据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出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要求,结合西湖自身特点,建设西湖文化景观基础档案数据库。力求构建一个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方便快捷、使用安全的遗产监测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遗产各类基础信息及时、快速、全面的分类、检索和管理,为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监测、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推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遗产的专项监测
(1)创新开展六和塔结构安全监测。结合六和塔保养性修缮工作,开展六和塔结构安全专项监测。建立集光纤智能传感技术、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智能数学模型分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物联网智能化系统,实时掌握建筑构件的微量变化,如应变、位移等,自动采集、自动处理和自动报警,起到实时监控的作用。
(2)开展保俶塔专项监测。结合保俶塔安装防雷设施搭建脚手架的契机,利用现代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精密变形测量技术及三维扫描技术对保俶塔进行全面监测。通过三维扫描,完成了完全尊重保俶塔实物的三维数字化建模,获得了精准的数字化档案;再结合现场勘察、材料检测及精密变形监测数据,综合评估保俶塔结构安全状况。
(3)开展飞来峰造像数字化考古工调查工程。按考古工作的要求,利用最新的多图像三维数字化技术和大地测量技术,对首批选取的16龛飞来峰造像进行全面的科学记录和测量,最大限度地抢救和记录及其反映的历史、选址、造像、修缮、现状、病害等信息,形成科学的考古调查报告,作为维修、保护、研究以及未来展示等工作的科学基础。
(4)开展遗产点本体病害监测试点工作。选取开化寺遗址、清行宫遗址、钱塘门遗址、司马光家人卦刻石、飞来峰石刻、灵隐寺经幢共计六处作为重点监测对象,获取了包括文物本体外观、微结构、表面强度、水利学性质、微环境气体质量、微生物群落信息等大量数据,为未来文物本体保护、探索文物表面风化速率提供了基础数据。
(五)多方探索,积极开展遗产监测研究工作
近几年来积极开展与遗产监测相关的科学研究达20余项,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预警监测系统框架研究、杭州西湖风景区古树名木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经应用于西湖文化景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成两项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世界文化遗产与社区发展”和“系列遗产监测管理研究”。《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预警监测系统框架研究》荣获2016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还不够健全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系统内管理机构和体制相对健全,但在与系统外遗产点,如灵隐寺、净慈寺、抱朴道院等所属单位合作联动上还需要加强,因网络安全等原因还未实现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的互通互融。人员配置方面,虽然近几年我们从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建筑、园林、文博、传媒等一批优秀人才,壮大了人才队伍,优化了人才结构,但与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对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各管理单位普遍存在专业监测人员不足的情况。
(二)监测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
一是预警监测基础数据录入和查询存在不便利性。目前已对预警监测基础数据进行了收集以及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以及录入,但目前的设计在性能上还未达到较理想的状态,往往一次查询需要跨越多张表单联合查询,影响查询的便利性。二是元数据个性化定制的范围还有待提高。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属于研究性项目,系统针对监测框架的元数据做了特别设计,可为不同监测对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定制个性化的监测表格。但目前个性化定制的范围还有待提高,系统还需要将监测框架定制功能进行更全面的完善。三是监测数据采集智能化程度不高。目前监测工作仍以人工巡查、人工录入为主,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自动监测手段,监测工作未来将朝更智能化、自动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四是预警管理工作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由于系统处于数据积累阶段,还无法制定科学的预警标准。
(三)监测与管理融合度还不够
一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面临的城市过境交通压力和旅游交通压力依然很大,还需要进一步通过监测来研究景区交通管理改善措施。二是环西湖景点全面免费开放,游人分布存在着“集中地点、集中季节、集中时段”爆发的特征,还需继续加强监测,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游客管理措施。三是“三面云山一面城”与“城景交融、城湖合璧”的城湖空间特征越来越多地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缓冲区和湖东城市建设的影响,还需要通过持续的监测管理来控制。
三、工作建议
(一)重视遗产监测管理制度建设
遗产监测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一系列规则制度和技术规范来约束。《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监测管理工作规则》虽然已经出台,但是仍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考核制度的细化和实施。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遗产巡视检查制度、预警管理制度、文物本体监测规程、特色植物监测技术指导书等制度规范,进一步规范遗产监测管理工作。
(二)重视遗产监测的时效性和实际效果
遗产监测要坚持“价值优先、属地管理、预防性保护、统筹优化、合理适用”五大原则,注重监测的时效性和实际效果。要持续开展遗产监测工作,对世界遗产本体以及环境景观的保存状况,对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生产建设活动,对可能影响遗产环境和遗产本体安全的负面因素,对游客容量和游客行为等一系列情况全面监测,认真分析总结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我们要让遗产监测真正融入到遗产保护工作中去,特别是为一个重大遗产保护项目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撑,发挥指导和监管的作用。
(三)重视遗产预警监测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遗产预警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完成西湖文化景观游客量监测系统、特色植物监测管理系统及基础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各项功能,建立科学合理、分类清晰的预警监测体系。进一步梳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自身的特点和重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优化和完善各项监测功能,更精准反映遗产各要素的保存状况,使预警监测系统平台更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积极探索研究遗产监测移动数据采集系统,进一步提高遗产预警监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实时性与规范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重视遗产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世界遗产监测管理水平的高低。根据遗产保护和管理发展需要制定遗产监测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根据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和系统轮训,不断提高监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遗产监测管理水平。
(五)重视遗产监测研究工作
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理念、监测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杭州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应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专题研究,逐步破解遗产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难题,从而推动西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