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芳
当人类步入文明发展的进程,现代化就不容置疑地成为众所追求的目标,而人们真正感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剧烈社会运动,则是科技快速发展推动思想文化观念突破传统束缚之后,文化在思想意识的波动中发生了变迁。当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这一主题时,需要首先界定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文化变迁等的基本概念。
一、现代化
何为现代化7从词源看,现代化是英语动态名词“modernization”,清末民初时,我国学者翻译西學著作时曾将“modern history”译为“现世史”,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后,国内史学界普遍接受苏联史学的分期法,将十月革命以前时期称为“近代”,十月革命以后时期称为“现代”。上世纪60年代后,现代化在西方学术界普遍运用并开始流行。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如孙立平将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以效率和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城市化、以科层制为基础的管理的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他在分析社会现代化的特点时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广泛的、异常迅速的、全球性社会变迁过程。它并非专指“西方化”,也不是西方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也不论是哪一种社会制度,或迟或早,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在这种全球性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将是一种现代的全球性新文明,而这种新的全球性文明,既不是哪一种地方文明的扩散,也不是哪些地方文明对另外一些地方文明的简单模仿,而是各个地方文明都为之做出贡献,而同时又超越了这些地方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关于这一点,东西方学者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是人类文明创新发展与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播、接触和变迁,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扩展,以及先进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世界潮流,无一例外都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和速度。而且,后发展国家和地区还能在借鉴前者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并在对前者路径的批判性反思中总结经验和避免失误。
二、现代化进程
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亨廷顿所言,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进程,自近代以来,现代化就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寻求发展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当代,它是一个不断渐变的综合发展过程,它是传统农业社会或发展中的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以技术革命、工业化为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全面变革,它不仅指落后国家在经济领域内迅速发展生产力和更新生产方式,而且还包括由工业化引起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应变化,是一个多层次地向现代工业文明方向连续不断地发展变迁的进程。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社会性变革,现代化因时、因地、因人而实现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在文化信息畅通的自媒体时代,这一进程会随着传播媒介更新加快步伐,进而引起社会思想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文化变迁
西方文化人类学家在探讨文化发展问题时,较早研究了人类文化变迁及其内在的规律。尽管不同学者、学派对文化的解释千差万别,而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却有共识,即人类文化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变迁的,而变迁是永恒的,受人类文化传播手段、交通发展、交往频率、群体认同等内外部综合因素影响,尤其现代文明的)中击下,文化变迁速度惊人。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东西方关于文化变迁的概念也大致相同。西方学者路易斯.S.史宾德勒和乔治.D.史宾德勒认为:“……不论是一个民族内部发展的结果,还是两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民族之间接触所引起的,在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上发生的任何改变。”美国学者克莱德.H.伍兹认为,文化变迁还是“个人指导行为习惯上的改变。”我国学者林耀华认为,文化变迁又称文化变异,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有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郑晓云则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
可以看出,不论哪种解释,都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在社会发展中,文化变迁是常态的,是由人或不同民族行为引起的思想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文化的这种因传播、采借、吸纳或内外部环境变化每时每刻发生的微小变化,都在经由量变积累向质变的转型发展,由物质表象直至人们思想内核,不断吐故纳新、适应超越,就是文化变迁过程。
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现代化逐渐成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方向,虽然世界各国、各地区、甚至不同民族步入现代化的时期和方式不尽相同,但在追逐这一潮流的过程中思想文化变迁与科技创新都无一例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社会是在科技经济加快发展的17、18世纪已逐步实现现代化。而近代中国也在此潮流中较早进入现代化进程。我国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解体的,至19世纪末,以中国上海等沿海城市和东北地区出现少量现代工业为现代化标志,但因工业资本存量少,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依然是传统农业社会,而现代化因素较少。这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860年至1949年为中国现代化启蒙阶段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实践阶段。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是同步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化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同时制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1980年至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endprint
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正处于初步小康向全面和谐和现代化的阶段。改革发展都步入攻坚阶段,而选择何种现代化方式、如何分配现代化成果都是新一阶段的重要问题。当然,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以经济的现代化、部分发达地区的现代化来代表,更不是各地区不协调、各民族发展差距大的现代化。实现全面的、共同的、共享的现代化才能有利于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由此,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重视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这一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早在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工作问题》,提出“各少数民族要发展成为现代民族,除进行社会改革外,根本的关键是要在他们的地区发展现代工业。”1979年6月,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将更加巩固。”90年代以来,为促进中东西部协调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新世纪以来,我国又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为民族地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现代化明确目标。同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20世纪后期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既是急速的,也是社会各方面都要实现多重跨越的过程,必将面临更多的冲击与挑战。
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
文化是思想的先导,尽管文化变迁并不一定如西方学者所断言是文化>中突的结果,但毋庸置疑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一场场解放思想,繁荣文化,并使之顺应时代潮流。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不仅必不可少,往往还是重要的影响力量,或与现代化进程同步、或推动、或阻碍现代化的发展,取决于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发展的契合度,也是决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认为:“变迁是所有文化的特点,但变迁的速度与方向,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当今世界,当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时,人们常常要反思的是先行于世的“现代化”模式是否就是每一国家、每一民族都可以遵循的历史规律。然而,自近代以来,不论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还是探索实现“现代化”的艰难历程,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生长繁衍于此的古老东方民族的现代化潮流确有不同的實现方式。持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也承认了这一点,“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且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此外,虽然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多元共处的,但在快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全球市场化趋势,使得每一种“相对弱势”文化发生变迁时,都会面临“强势文化”带来的冲击,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下,还可能激起民族文化的自省、自觉,甚至反抗和排斥“强势文化”影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人类文化趋同的压力。
而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道路等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却始终面临社会主义社会“赶超”发展的问题,其文化变迁总体也要适应“赶超型”的现代化趋势,又具有中国不同地区的、多民族社会“独创性”、“协调性”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学界认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价值的失落,这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一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快速交流、接轨,这一阶段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更处于急速动态的演进中,以社会发展变迁为常态的新的文化环境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影响。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进入崭新时代,尤其在以高效、便捷、快速为特征的自媒体时代,更使文化交往交流骤然急速,各种文化变迁也更加剧烈。正如我国学者王胜利指出,“中国社会现代化正处于重新启动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条件最为成熟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越式的现代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道路;是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是以大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是在人口众多、民族结构复杂的国家进行的现代化。”因此,我国现代化进程总体进入攻坚阶段,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还将面临更多的社会转型问题。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各地区协调全面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渐进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同时伴随社会发展进程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问题也将逐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期间,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文化变迁是不容忽视又相对应的两个节点,鉴于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都使的民族发展与民族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始终是这场社会变革的焦点,成为当前文化变迁的重要社会背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