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
摘要:中国的戏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在戏曲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中,其早已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当中的一块瑰宝。中国戏曲与欧美的戏剧相比,其综合的程度不同。欧美的戏剧,虽然也是综合性艺术,但每一种戏剧形式都偏重于一种表现手段。比如诗剧偏重于诗的语言:歌剧则以歌唱为主:舞剧的侧重点是舞蹈,其编剧重心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而话剧,主要是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反映社会生活与各色人生。
关键词:戏曲;传统;文化艺术;意境
谈到中国戏曲,无论是在语言、表演,还是在题意的表述上,都洋溢着诗的精神。最能体现戏曲诗性精神的是剧作者借助于戏剧的载体,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生的看法。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案头之作,而且是搬演之曲。中国传统戏曲的意境美,不仅散发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更是展露在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表演当中。鉴于以往关于戏曲意境的研究偏颇于案头的文本,本文将转向于舞台表演艺术的另一个角度,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意境作为戏曲赏评的综合标准和最高要求,居于戏曲赏评的核心地位。
一、道具的写意化
由于西方戏剧理论重视写实的再现手法,恨不得用尽一切的道具重现生活情景,所以在道具使用的数量上,往往是超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我们的传统戏曲则相反,追求的是一种虚拟的写意手法,道具往往非常简单、有限。例如,戏曲舞台上的道具,经常只是一张方桌,两把方椅。这样的布景可以代表不同的情景:既可以是在深宫大院中,也可以是在深闺小阁里:既可以是在严肃的公堂之上,也可以是在欢快的家宴之中,非常灵活自由,具有艺术化和写意化。由此可见,道具含有以一代十之用,具有象征意义。
二、时空的写意化
这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处理上的随意性和空间处理上的假定性。眾所周知,作为舞台戏曲的表演最大的限制就是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一是不能超长演出,超长会使观众产生疲劳,而更重要的是戏剧情节的时间跨度的长短处理,若按真实的时间表现,则会让许多无关宏长的历时情节挤占有效而特殊的历时情节,作为叙事性的戏剧则会浪费时间作平庸的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方戏剧结构理论提出“三一律”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上保持一致性。而中国传统戏曲却不受“三一律”的局限,舞台的时空可以自由地变换。戏曲的舞台,时空转换只依凭演员的动作、唱白来展示,其本质已不是用来再现故事,而是用来表现故事。首先,在时间上,既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黑夜:既可以是把十年八载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思想)中突拓展到一场戏,戏曲的舞台是非常自由灵活的,横跨度可以非常大。其次,在空间上,既可以是千军万马的战场,也可以是花红柳绿的后花园;既可以是守卫森严的皇宫官邸,也可以是淳朴寻常的百姓人家。时空的表现一如说唱时那样自由,瞬息之间,跨越数年;一个圆场,已行千里。至于人物上场时的身份与品行交待,更是说唱人介绍与评论人物方式的遗存。
三、表演的写意化
戏曲的表演大多采用是程式化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军打仗,穿衣吃饭,喜怒哀乐,以及待人接物,都不是生活的原态,而是按照美的原则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严整的韵律。表演程式是戏曲表演技术组织的基本单位。它绝不是僵化的仅被演员套用的动作范式。优秀的演员在运用这些程式时,总是能从生活出发,根据人物性格和戏剧情境的要求,创造性地把若干个程式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合起来,以正确地表达戏剧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富有个性的舞台形象,求得程式的规范性与人物形象个性化的统一的效果。
焦菊隐先生曾明确指出,西方戏剧是“从布景里面出表演”,而我们传统戏曲则是“从表演里面出布景”。从上可知,无论是时空的写意化,还是道具的写意化,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表演的写意化。例如,昆曲《玉簪记》中“秋江”一折、《渔家乐》中的“藏舟”一折等,都需要演员“以桨代船”的演出。扮演艄公的演员需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一支船桨,虚拟划船的动作,让观众感觉到舞台是在河中,正有一叶小舟独行江中。手上没有任何道具代表舟楫的其他演员更是需要通过表演,把“无形”、“虚化”的河水和船只表现出来。譬如跳上船,演员要及时地做出船身摇晃的动作:途中或是风平浪静,或是乘风破浪,演员都需要用动作一一虚拟出来,让台下的观众看到“河面”的情况。在更多情况下,演员手上是没有任何道具的,纯粹靠着已经程序式、舞蹈化的身段来展示写意化的表演。戏曲演员进行虚拟性表演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准确。正所谓“艺术来自生活”,虚拟性的表演完全脱离了生活的原型,观众也会看不懂,更不会产生共鸣。要求准确,并不是照搬生活,一成不变,艺术更需要“高于生活”,将戏曲表演艺术美化、写意化一点,也就是戏曲口诀中所说的“藏拙露秀”。譬如,“卧鱼闻花”,已经把杨贵妃醉酒的神态舞蹈化、美化了:又例如,拥抱、接吻等动作,在戏曲舞台上是不必要直接模拟的,只需要相互搭肩便表现了。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节,中国传统戏曲总结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技巧,如甩发(又称“甩梢子”)、耍髯口(又称“口条”)、耍帽翅、耍水袖等。例如,“耍水袖”可以用“勾、挑、撑、冲、拔、扬、挥、甩、打、抖”这十个字归纳起来,使用的力度不同,就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用以不同情节中的不同人物性格。又例如,川剧的“变脸”可谓一绝,既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夸张舞台表演,不仅能展示人物性格,更能展现舞台上的一种艺术美。正如人们所说的“不像不成戏,真像不成艺”,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是一种具有艺术虚拟感的写意化艺术,达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像谁,谁就是谁”的效果。
戏曲无论是在语言、表演,还是在题意的表述上,都洋溢着诗的精神。最能体现戏曲诗性精神的是,剧作者借助于戏剧的载体,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生的看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