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小妹,蔡 雯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苏 常熟 215500)
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效果研究
祝小妹,蔡 雯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苏 常熟 215500)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例数、血液透析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仅有1例风险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例数,缩短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血液透析;针对性风险管理;护理;效果
血液透析属于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式,该项技术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半透膜作为基本原理,将患者体内存在的一些有毒物质、代谢产物、多余的电解质和水完全的排出体外[1]。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临床上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相关操作过程中错所存在的风险也明显增多[2]。本文主要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考核。(3)护理过程:使用胶布对患者的内瘘穿刺部位实施妥善的固定处理,充分减少甚至避免穿刺针脱落、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巡视工作,当有渗血、导管移位等情况出现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告知有关的医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对患者透析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保证能够及时发现透析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透析器在使用之前应该采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彻底的预冲处理,同时还应该保证透析器闭路能够有充分的循环时间,避免有热源反应事件发生;输血流程需要进一步规范,操作必须严格根据相关流程进行,不同患者的血液标本应该分开进行保存,使输血错误发生率水平降低。(4)强化沟通: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其内心的实际感受进行了解,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治疗的进程及效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使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
1.3 观察指标
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例数、血液透析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1.4 满意度评价标准
在血液透析治疗计划实施结束后,采用不记名打分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超过80分为基本满意,超过90分为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4]。
1.5 统计学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发病至接受透析治疗时间1~18天,平均(6.2±1.5)天;男25例,女19例;年龄49~83岁,平均(57.8±7.6)岁;慢性肾衰竭20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7例,尿毒症4例;观察组患者发病至接受透析治疗时间1~22天,平均(6.6±1.3)天;男27例,女17例;年龄46~89岁,平均(57.2±7.9)岁;慢性肾衰竭21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7例,尿毒症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管理制度:在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记录,同时在发生风险事件之后应该积极的寻找原因,进一步建立健全签字管理制度,使相关的制度及操作流程更加的完善。此外还需要有意识的加强护理风险监督管理制度,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各项护理服务措施的落实。(2)护理指导:对相关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护理风险知识进行培养,使护理服务的技巧得到显著性提升,从而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在实施护理工作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进行学习,并定期组织进行
2.1 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观察组研究对象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n(%)]
2.2 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例数
观察组研究对象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仅有1例风险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液透析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计划共实施(29.61±3.57)d,观察组共实施(20.35±1.9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上在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时候,治疗仪器与患者的机体之间需要进行直接的接触,并且需要反复进行动静脉穿刺操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的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水平相对较差,这会使病毒或细菌感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所以临床上必须对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以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5]。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对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伤害风险程度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对和处理措施,使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使透析安全得到充分保证[6]。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性风险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实施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例数,缩短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1] 范大丽.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5):145-147.
[2] 崔红丽,王锋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232-233.
[3] 袁红芝,贾维力,马 琳,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145.
[4] 祝 亮.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6):152-153.
[5] 李素丽,刘 燕.静脉输液小组干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6):241-242.
[6] 倪耀华.集束化护理理念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15(6):256-257.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4.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