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萍,黄 茜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贵州 都匀 558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特点及护理观察
袁 萍,黄 茜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贵州 都匀 558000)
目的 探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其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主要包括水平型、上升型、下降型及波动型,且高血压组患者血压变化最大;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压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实现对收缩压、舒张压的有效控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压;护理
近年来,血液透析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通常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多伴随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容易受到内环境及机体血容量的影响,出现血压波动,甚至引起严重透析并发症,因此必须明确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变化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1]。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60例,高血压肾损害18例,糖尿病肾病52例,多囊肾5例,紫癜肾炎肾衰2例,肝炎相关肾病2例,慢性间质肾炎肾衰2例,不明原因肾衰3例,并遵从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7.5±6.6)岁;对照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7.6±6.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透析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规律血液透析,2~3次/周,4 h/次左右。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定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透析环境,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透析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信心。(2)认知干预:定期通过墙报、讲座、宣传册发放等形式宣传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血压控制的认识。(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控制水钠的摄入量,透析期间确保患者体重能够每天增长1 kg,钠盐摄入量每天不得高于2 g,使患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膳食。(4)透析干预: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一般每月2~3次,1个月后测量患者的干体重,并作出相应记录,透析中可依据患者血压状况给予个性化钠梯度透析。(5)用药干预:向患者讲解药物的用法、用量,间隔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采用闹钟定时提醒,使患者能够按时按量用药,增强服药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特点、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护理前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指标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较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
依据透析前患者的上肢动脉压对患者进行分组,MAP>110 mmHg为I组(62例),95<MAP≤110 mmHg为II组(62例),MAP≤95 mmHg为III组(20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主要包括水平型、上升型、下降型及波动型,且高血压组患者血压变化最大,见表1、表2。
表1 不同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s)
表1 不同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s)
组别 n 血透前 1 h 2 h 3 h 4 h 血透后I 62 116±3 117±7 116±9 112±10 109±11 115±15 II 62 104±4 104±4 105±7 105±9 106±11 109±6 III 20 85±12 84±12 83±11 83±12 83±12 86±10
表2 不同透析患者平均动脉压变化类型[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经过不同方案的护理,可以发现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及FIM评分比较(±s,kPa)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及FIM评分比较(±s,kPa)
组别 n 收缩压 舒张压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72 22.86±0.46 16.62±0.23* 13.89±0.13 11.96±0.47*对照组 72 23.24±0.35 19.24±0.25 14.35±0.25 14.32±0.26 t / 0.353 7.383 1.282 8.632 p />0.05 <0.05 >0.05 <0.05
近年来,维持性血液透析逐渐成为慢性肾脏疾病重要替代治疗方法,其不仅能够延续患者生命,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2]。 维持性血液透析用时较长,且治疗费用较高,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伴随来自心理心理、生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很多透析患者存在透析不充分性、营养状态差、贫血、依从性差、负面情绪甚至抑郁状态持续存在等等诸多问题,以上因素均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通常,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压会呈现不同的变化,且幅度较大,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低血压与高血压,若控制不当,将会引发低血压休克、高血压危象以及脑出血等合并症[3]。大部分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均伴随高血压症状,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容易变化。此次研究中,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主要包括水平型、上升型、下降型及波动型,且高血压组患者血压变化最大,低血压组发生透析低血压率较高,且于透析3 h最为显著,因此,必须明确维持性血透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规律,给予相应的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透析环境,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较为复杂,且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最大,应明确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特点,给予心理、饮食、用药等多方面干预,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1] 苗畅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8):84-87.
[2] 池向耿,李香茶,蔡 琪,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与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关系[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11):767-771.
[3] 张颖莹,张 昆,王爱丽,等.RAAS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10):545-549.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4.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