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相忠
“先学”更应注重指导
◎贾相忠
“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顺序改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毋庸置疑,这样教学会使课堂更具针对性。有的教师,也顺势放松了对学生、对课堂的要求,这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先学”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帮助。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必须进行读、画、查的活动。所谓读,指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所谓画,指在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所谓查,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做到的,不必等到老师布置。根据这些基本的预习特点,可设计制作出《课前预习反馈卡》,把这些流程体现在表格中,教师要作出激励性的评价。
例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反馈卡:
(一)读正确
1.识记生字。正确认读生字,并抄写。借助字典学习生字的意思,并在括号里组词。
翁 ( ) 锄 ( ) 莲 (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会读的字音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
醉 ( ) 媚 ( ) 媪 ( ) 剥莲蓬 ( )
3.这是一首词,像诗句一样怎样读出断句、节奏,试着读一读。
(二) 读懂意思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借助插图,感知这首词大致的意思。说一说。
2.逐字逐句理解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字、句的意思画问号,并尝试想办法解决。看谁能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记下自己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三) 搜集信息
1.了解作者辛弃疾,把主要的信息资料记下。
2.了解“ 宋词”, 了解“ 词” 和“ 诗” 的异同。把自己学到新知识记在下面。
这种预习卡的推广解决了传统预习中流于形式的现象,预习卡中有课外拓展阅读(或者搜集信息)一项,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讨解决。
(一)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
小学生在理解事物上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针对这一弱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学《一路花香》一文,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最初完好的水罐与破损的水罐是什么心情?破损水罐心情的转变与谁有关?从而能体会出挑水工的什么品质?题目《一路花香》有哪两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可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就能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二) 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目标
一个班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一定存在着差异。能力强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不会查,不知文章在讲什么。为此,要给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预习目标,在预习卡中进行不同问题设计。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目标是:把课文读通,要求达到“五不”(不添字、小漏字、不错字、不断词破句、不唱读);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什么。这也就是说的基本预习。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如: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要求汤姆把鱼放掉的?体会爸爸话语的意思;爸爸的话对汤姆今后的影响。这样的预习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在帮助差生完成第一层预习后,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这样循序渐进,缩短他们与优生的距离。
(三) 抓住不同特点,灵活安排练习
教师设计预习题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如《嫦娥奔月》是一篇优美的神话故事。作者用了一些叠词,描写嫦娥奔月的场景美,这是这篇课文用词上的一个特点。在设计预习时,教师要求:找一找文中的叠词,能按AABB、ABAB的形式归类整理;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叠词分别描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预习流于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学习的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先学”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只有这样,“先学”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