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民,魏 冰
(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82)
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实践
刘润民,魏 冰
(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82)
论述了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调试过程和毛油的处理。经30 t/d油茶籽预榨生产线实践检验,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油茶籽处理量≥30 t/d,壳中含仁≤1.0%,饼残油<6.0%,毛油酸值(KOH)3.26 mg/g,毛油色泽Y35、R3.6(25.4 mm罗维朋比色槽)。
油茶籽;物理压榨;剥壳机;调质锅;双螺旋榨油机
油茶籽采用物理压榨工艺辅之以适度精炼技术得到油茶籽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维生素E等多种天然脂溶性活性成分,是油茶籽制油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5]。
结合我司承担的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项目(2015NY021),将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在我司承建的福建三九军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 t/d油茶籽预榨生产线上进行了实践,各项指标达到了预期的工艺效果。本文对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调试过程和预榨毛油的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的应用提供参考。
图1 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流程
2.1 组合清理筛
TQLS160型组合清理筛,其作用是清理大杂、小杂和去石。进料端原配清理大杂筛板孔径Φ25 mm,大油茶籽外形尺寸28 mm×22 mm×20 mm,小油茶籽外形尺寸12 mm×12 mm×6 mm,油茶籽外形尺寸大小差别悬殊。清理过程中,大油茶籽易堵住筛板孔。因油茶籽无大杂,就把Φ25 mm筛板去掉不用,只清理小杂(主要都是碎油茶籽壳)。另外发现组合清理筛去石侧风室有吸大油茶籽壳作用,且吸出的大油茶籽壳量比较大,壳中不含仁;现场增加了吸壳风运管道,并入原抽壳风运管道,一并抽送到锅炉房作燃料。
2.2 油茶籽剥壳机
YTTK-80型油茶籽剥壳机[6],其作用是油茶籽剥壳、仁壳分离。调试时发现:一是剥壳转速高于700 r/min时,油茶籽剥壳机振动太大,原因是剥壳机剥壳辊出厂时未做动平衡试验。调试过程中更换了1个做过动平衡试验的剥壳辊,解决了油茶籽剥壳机振动大的问题。换了剥壳辊后,正常生产剥壳辊转速550~600 r/min达到了剥壳要求。二是仁中含的大壳分不出去,开启设备自带高压风机,大壳中夹带不少的大仁,后拆除了原配的高压风机。这次改进在剥壳机仁出口增加了仁壳分离装置(风选,加一风管直接将风选出的大壳抽送到锅炉房), 如图2所示。经检测抽到锅炉房的壳中含仁1.0%。从油茶籽剥壳机碎壳出口排出的碎壳中,含的碎仁较多,需送到TQLZ100×100振动清理筛回收碎仁。该筛原配Φ6 mm筛板,筛理后壳中含仁太多,后改为6 mm×6 mm编织网,解决了此问题。
经过改进YTTK-80型油茶籽剥壳机,油茶籽剥壳和仁壳分离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壳中含仁≤1.0%,低于油茶籽剥壳机说明书中,壳中含仁2%的参数要求[7-9]。
图2 仁壳分离装置
2.3 破碎轧坯机
YPZG40×100破碎轧坯机,其作用是对油茶籽仁进行破碎和轧坯。调试时发现,破碎轧坯机上对齿辊间隙调整到1.5 mm就可达到破碎轧坯效果;下对光辊间隙只要能够保证破碎料顺利通过,不堵料,就能满足工艺要求。
2.4 平板烘干机
PHGJ50平板烘干机,其作用是油茶籽仁水分高于12%时,对破碎油茶籽仁进行烘干。烘干后水分不大于8%,可直接送入榨油机;若油茶籽仁水分过高,经平板烘干机烘干后,油茶籽仁水分仍高于12%,可再经过调质锅烘干后送入榨油机。
2.5 调质锅(蒸炒锅)
YZCL1800×5调质锅,其作用是调节入榨油茶籽仁的水分和温度,同时可暂存、缓冲进双螺旋榨油机的油料。油茶籽仁水分在12%以内,只要下3层装满料即可。调质锅的使用压力0.06~0.3 MPa,出料温度90~95℃。经绞龙和斗式提升机的输送,到榨油机进料口的料温是75~85℃。
油茶籽物理压榨,入榨油茶籽仁的水分和温度是保证饼残油和油品品质的重要参数。温度越高,压榨毛油苯并芘含量越高,毛油颜色越深,油中营养成分被破坏程度越大。在蒸汽管路上,安装减压阀,就可得到低压蒸汽。调质锅通入低压蒸汽,以便调质出低温的油茶籽坯。在调质锅顶部设置了一个加水箱。并从该加水箱用透明塑料软管接一水管至榨油机喂料观察口,便于随时加水。压榨车间配置了手持式红外线测温仪,随时可测料温、油温,便于操作。
2.6 双螺旋榨油机
调试SYZX24-2型双螺旋榨油机[10-12]时,发现校饼圈调到头,出饼口间隙仍在10~16 mm,饼残油很高,饼块很厚、很大,不易碎断。这种饼经常堵塞框链式斗式提升机进料口。在现场,我们采取在榨油机出饼上、下口各焊7~8个破饼刀,如图3所示。榨油机出来的饼被切成窄条,又自行加工了两个校饼圈,安上后校饼效果比较好,饼的厚度降到3~8 mm,窄长且薄的热油茶籽饼在框链式斗式提升机进料口被快速的钢畚斗切断,并被提升机送出,降低了饼残油。又对榨膛内部榨螺主轴进行了微调,上下两轴榨螺凸筋均割掉50 mm。之前调试,该机的上轴尾轴及滑动轴承损坏。这次调试另配了1套(两根)尾轴组件及加长的校饼头。更换后出饼很容易调薄,最后调到出饼厚度4~6 mm,饼残油小于6.0%。另外,在榨油机减速箱及中间传动箱上也加装了油标,便于观察油位。
图3 榨油机出饼口破饼刀
经过多次调试摸索,榨膛垫片厚度依次为:1档2.5 mm、2档2.5 mm、3档1.8 mm、4档1.2 mm、5档1.0 mm、6档1.0 mm,出油效果好,榨条缝隙出渣量小。物理压榨油茶籽大量出油在1档、2档位置。经测试,出饼间隙由大调小,榨膛内压力增加,出饼温度无明显变化。
这次调试榨油机的工艺参数及最后达到的效果如下:喂料观察口处料温75~85℃,喂料绞龙频率13~17 Hz,双螺旋轴转速23 r/min,榨油机主电机电流60~75 A,榨油机油绞龙里毛油温度65~75℃;出饼温度90~100℃,饼厚4~6 mm,饼残油5.94%,毛油酸值(KOH)3.26 mg/g,毛油色泽Y35、R3.6(25.4 mm罗维朋比色槽);达到了物理压榨所要求的工艺效果。
榨出的毛油用油绞龙送入澄油箱捞大渣后,用泵抽入毛油加热暂存罐加热到40℃,再泵入叶片过滤机过滤。澄油箱捞的大渣和叶片过滤机卸下的渣用回渣绞龙送去回榨。这种油绞龙与渣绞龙分开输送油和渣的工艺设计,比采用油刮板1台设备同时输送油和渣的工艺设计,优点在于避免了叶片过滤机卸下的渣和澄油箱捞的大渣被榨机排出的毛油二次浸泡。因二次浸泡的渣含油很高,送去回榨易导致滑膛或饼残油高。这种油绞龙与渣绞龙分开输送油和渣的工艺设计对降低饼中残油非常有利。
油茶籽一般在每年冬天加工。压榨毛油经油绞龙输送、在澄油箱中沉淀捞大渣停留约2 h,因环境温度低,散热后油温降低到20℃左右。毛油黏度大,不易过滤。在工艺设计时,增加了毛油加热暂存罐,保证过滤油温在40℃。用叶片过滤机过滤油茶籽毛油很好过滤,过滤压力一般不超过0.3 MPa。但滤饼不易吹干,有时卸饼需要人工清理。停产时,叶片过滤机里的油无法过滤。可放入毛油加热暂存罐沉淀除渣后送去精炼。
将油茶籽物理压榨工艺项目,经我司承建的福建三九军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 t/d油茶籽预榨生产线实践检验,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油茶籽处理量≥30 t/d,壳中含仁≤1.0%,饼残油<6.0%,毛油酸值(KOH)3.26 mg/g,毛油色泽Y35、R3.6(25.4 mm罗维朋比色槽)。
[1] 方学智,姚小华,王开良,等.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J]. 中国油脂,2009,34(1):23-26.
[2] 马力.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7,14(3):10-13.
[3] 朱文鑫,相海,刘期成,等. 油茶籽制油及综合利用[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4(11):42-43.
[4] 曾益坤.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2006,31(1):69-71.
[5] 郑红发,黄亚辉. 茶籽的综合利用[J]. 茶叶通讯,2000(3):43-45.
[6] 黄凤洪,李文林,夏伏建,等.油茶籽脱壳机的研制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147-150.
[7] 胡健华,韦一良,何东平,等. 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J].中国油脂,2009,34(1):16-19.
[8] 李文林,黄凤洪. 油茶籽脱壳低温压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油脂,2012,37(5):13-15.
[9] 夏伏建,黄凤洪, 钮琰星, 等.油茶籽脱壳制油工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油脂,2004,29(1):34-35.
[10] 李文林,黄凤洪,顾强华,等. 双螺杆冷榨机的研制与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91-95.
[11] 李诗龙. 双螺杆榨油机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5,30(12):13-16.
[12] 汪虹,张永林. 浅析双螺杆榨油机[J].中国油脂,2005,30(8):26-27.
Physicalpressingprocesspracticeofoil-teacamelliaseed
LIU Runmin, WEI Bing
(Xi’an COFCO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Xi’an 710082, China)
The physical pressing process of oil-tea camellia seed, debugging process of the main equipment and treatment of crude oil were discussed. The process was verified by 30 t/d prepressing production line of oil-tea camellia seed practice, and it achieved the desired design effect. The indicators m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reatment capacity of oil-tea camellia seed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0 t/d, kernel content in shell 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residual oil content in cake below 6.0%, acid value of crude oil 3.26 mgKOH/g and color of crude oil Y35 R3.6(25.4 mm groove).
oil-tea camellia seed; physical pressing; conditioning pot; double spiral oil press
2016-09-12;
:2017-03-16
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项目(2015NY021)
刘润民(1960),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脂工程工艺设计、油脂机械设计及安装调试方面的工作(E-mail)2235924376@qq.com。
TS214.2;TS224
:B
:1003-7969(2017)07-0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