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稳定,各民族互相团结,努力奋斗共建和谐家园是保证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不但要强化专业知识,而且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对中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爱国主义;中华传统文化
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国家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增加教育投入,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免费享受的好机会。目前,新疆中职院校的生源以来自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三观正在成型,但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基础薄弱、汉语水平普遍低、学习目的不明确等方面。因此,此群体受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维系到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新疆少數民族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在有效提高学生国语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具备合格中国公民应具备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批具有爱国意识,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懂得感恩,报效祖国的少数民族学生,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一、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被融入到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之中,然而,国语教学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学习归根到底是对文化的学习。
(2)国语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3)以弘扬爱国主义的题材进行国语教学,提高双重效率。
二、民族学生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然而,目前中职院校在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正面临一些问题。
(1)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对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理解不清,误认为爱国主义是个大概念,抽象地理解为就是爱祖国,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既是政治原则,也是行为规范,爱国主义可以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比如在新疆发展的现阶段,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在学校,民汉学生之间互相交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加强校园稳定和谐,这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肤浅,只知道春节,对其他传统节日,古文,诗词,民族戏剧,国画等没有深入的了解,也不清楚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国语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不明白学好国语也是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具体表现。不知道什么是爱国,怎样爱国。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学习态度不明确,人生观价值观意识模糊,知识结构不扎实,无论在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成绩都不够理想。突出表现在国语学习上,绝大多数学生是零基础,教师的教学从拼音,声调及简单的日常表达入手,学生学习国语无法脱离母语的语言习惯,表达句子受母语思维的干扰。对国语教科书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道德知识点略懂一二,一部分学生表现很茫然。
(3)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较差,思政意识淡薄,由于年龄也较小,处于青春期,容易接受错误的信息,误导自己人生,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所以有些学生片面理解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重点体现在中华民族大文化当中来,而不是过分强调少数民族自生特有的文化习俗。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指的就是中华民族大文化。在新疆每当中秋,端午,清明放假,有些来自南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不清楚这些传统节日的渊源,其纪念意义等,对春节放鞭炮,贴春联,过元宵,也认识模糊。对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学习欠缺。
三、在国语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爱国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在备课中,要有意识的把这部分内容融合到教学中。具体落实到在每一堂教学中,作为一个知识结构扎实,阅历丰富的教师,通过身边的故事,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而且讲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新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尤其对中职学生从2010年起对南疆四地州学生实施了“三免一补”政策(免住宿费,教材费,学杂费并每月享受国家150元的生活补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党对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和关爱。在教学中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要具体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有利于让学生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目标。
2.教材建设中设计相关内容
在教材的选订及校本教材建设中,要涉及到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在学生国语课教材中,通过更实际的文章,案例,图片,及课后问答,可以更加巩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有困难找民警”一文中,从点点滴滴反映了民警,党员同志以身作则,帮助别人,把助人为乐当作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喜悦。在本文中,可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还有一篇课文“为什么把福字倒着贴”。在课文讲解之前,全班几乎无人知道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很好奇,求知欲也很强,通过老师具体讲解关于春节的文化知识点,全班学生都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我们把松竹梅叫做岁寒三友”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国画的魅力,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借助“结对子”、“结亲”等帮扶系列活动
中职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南疆地区,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生活上存在困难。在学校,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帮扶活动,即每周进教室了解帮扶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进食堂和学生共餐了解饮食情况。联系学生,了解最近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争取家长也能提高自己的爱国意识,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家长一起对共同教育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关键是和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播正确的理念,介绍中华文化,和学生一起读书,练字,学歌曲。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就能很好的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也落到实处。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中职学生自生学习主动性差,所以比起在教室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加乐于在活动实践中学习。开展形式内容多样的课外活动,把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实践当中。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清明节扫烈士陵墓,中秋节举行赏月联欢活动等。学生参加此类的活动,非常踊跃,积极主动。在老师们精心策划和悉心辅导下,同学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参与的学生会得到鼓励,增强自信心,其他同学也備受感染,活动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
对中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对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可以更加加强国家认同感。让少数民族学生看到身边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培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郭惠勇.中职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7):25-29,62
[2]沙依甫加玛力·加拉力. 对新疆中职学校“南疆三地州”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思考[J].新丝路(下旬刊),2016(12):117,121
作者简介:
沙依甫加玛力·加拉力(1981—),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新闻学、中职教学改革。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