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关系问题探讨

2017-09-15 08:47王晓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矛盾论实践论

王晓彤

摘 要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要内容,“两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乃至中国建设实践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两论”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关系问题、“两论”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所做的贡献方面去探讨《实践论》、《矛盾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矛盾论》 《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所著,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在1951年时被收录到毛泽东选集中,同年毛泽东又写了《矛盾论》,这两篇著作是针对解决党内教条主义及经验主义倾向所写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要体现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这两篇文章不仅使广大党员同志警醒起来,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党的革命、改革实践。《实践论》、《矛盾论》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对中国的具体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

1《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关系

《实践论》在1951年被重新发表时,毛泽东将原有的标题改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一标题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在文章中的理论侧重点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论的问题。从哲学的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论》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哲学基础。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认识论最基本和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以德国的社会实践、社会现实为基础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形成的理论,并在苏俄的实践中得以发展。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发展了认识论的观点,灵活地运用“实践——认识——实践”这一公式,强调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反作用力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的表现。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新的基础上指导实践的思想,提出实践的第一性的观点,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内涵具有一致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论》中所提的理论即是认识和理论的辩证关系,而实践便是中国的革命、改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实践论》中强调人们要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理论要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而非教条式地应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联系着的理论,而且也是随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便要适应以中国化的形式出现,体现中国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我们应用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不应该走本本主义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基本内涵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以民族形式呈现出来。《实践论》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也是在《实践论》的哲学基础上形成的。

2《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关系

《矛盾论》虽然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但其基本思想则是本体论的观点,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根本的原则——矛盾法则。从本体论角度来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哲学基础。

《矛盾论》中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观点,这指导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导的世界革命是普遍矛盾,而毛泽东指导的中国革命实践是特殊矛盾,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它具有世界革命的普遍性特点,也有其自身特殊的地方,包括特殊的矛盾、特殊的国情。因为中国革命属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用指导世界革命的方法指导中国的革命、改革实践,但是中国革命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更加具体、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手段、方式。

马克思曾说过,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夺取革命的胜利,从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俄国则在落后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式,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中国革命具有中国的特性,中国是一个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城市敌人力量较强的国家,而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因此,中国只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便是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革命道路的实质则深刻地体现了矛盾论中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哲学思想。

《矛盾论》中讲到,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中,必须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差别性,这是我党重要的工作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中的重要内容,《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出了重要方向,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指出了正确方向。

3《实践论》、《矛盾论》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贡献

《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体现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华民族的民族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使更多的人读懂马克思主义,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高于其他理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1中國革命的特性及人民革命的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运用《实践论》、《矛盾论》中认识论与矛盾论的哲学思想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性及人民革命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进程中,指导着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具有革命的普遍特征,中国民族解放战争有战争的普遍特征,但也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国的国情,在于中国是个两头小、中间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占比例小、农民阶级所占比例大的国家,中国农村敌人实力薄弱,而且中国人民无议会可申请、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中国只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endprint

在《实践论》、《矛盾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陆续撰写了《论持久战》、《战争与战略问题》等文章,深入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中国战争的特点。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军人的军事素养都远远不如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内部也有局部战争,敌强我弱,悬殊太大,这是敌人的优势、我方劣势;中国军队的优势在于中国有众多爱国者,建立统一战线,且中国军队补给较敌人容易,得道多助,敌人则失道寡助。但是中国的优势在初期不足以补充劣势,所以只能采取长期的、持久的战略方针,消耗敌人力量,待时机成熟,优势足以补充劣势时,一举消灭敌人,实现战略的防御、战略的相持、战略的反攻。而每一场战役则必须采取速决战的方式才能赢得胜利。这是我党在实际战斗中运用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原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论总结出来的经验。

3.2统一战线理论以及统一战线的形成

1925年12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社会的阶级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主要最忠实的同盟军,预见了资产阶级则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实践论》、《矛盾论》问世,其哲学思想则使共产党员们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据哲学思想,中国共产党员将零散的想法系统化为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第一的观点为毛泽东同志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他将1925年对各阶级的分析结论、团结全国人民的观点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形成了统一战线理论。

中国的阶级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则占绝大多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受地主压迫,同样拥有反抗性,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同时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性质,这与无产阶级有一致的目标,所以农民是无产阶级最主要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同样收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有要求民族解放的愿望,与无产阶级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中间势力则较为动摇,应努力争取团结中间势力,但也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得到的血的教训。认识论中实践第一性的观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完成了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

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也指导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两个联盟形成,这标志着中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最终中华民族以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赢得了胜利,打开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美好局面。这运用恰恰就是《实践论》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新贡献。

3.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形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不仅运用了《实践论》中的哲学思想,也运用了《矛盾论》中的哲学思想。

《实践论》中,毛泽东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辩证法的思想与认识论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实践的第一性问题,分析了实践与认识即行与知之间的关系,坚持了实践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论,同时将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相结合。认识论中的基本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经过实践得到认识,并用认识指导新的实践。毛泽东根据这一公式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出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群众——领导——群众”,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并将两个公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到中国实践中。

群众路线的公式并非只运用了《实践论》中的思想,同样结合了《矛盾论》中的思想。《矛盾论》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并将唯物辩证法总结为六大点,他认为唯物辩证法只要弄清楚六个问题,就可以完全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又被总结成为一个公式:“个别——一般——个别”。从个别中总结一般性,在一般性的基础上指导新的个别。毛泽东在运用“实践——认识——实践”公式同时,也运用“个别——一般——个别”公式,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同时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完美地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思想。

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去伪存真、由里及表地分析,化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由领导精心部署、决策,重新运用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在经过检验、丰富理论方法,循环往复,这就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这一过程是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的过程,也是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群众路线将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中的主要思想深刻地结合成为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使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共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重读<实践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1).

[2]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3] 毛澤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7.

[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0-467.

[6] 闫广琴.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5,12(3).

[7]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99.endprint

猜你喜欢
矛盾论实践论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社会实践论:研究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新视角
实践论(节选)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哲学路径——纪念《实践论》和《矛盾论》创作80周年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论阿尔都塞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结构主义解读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